10月10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走进远安县洋坪镇瓦仓谷香优质稻种植基地,连片稻谷陆续开镰收割。
瓦仓大米,因产区在远安县茅坪场镇所辖的瓦仓村一带而得名。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稻田错落其间,瓦仓谷常年生长在气温、水温相对较低的山区冷浸田(山泉水)里,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积累多,稻谷千粒重一般比其他产区的重2克左右。瓦仓米饭泡松柔软,入口绵甜,糯而不腻,清香四溢,冷后不回生。清《远安县志》记载:“行销沙市、汉口,米质上等,价高数码。”
品质虽然远超其他地区,但由于产量不高、品种五花八门、品质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钱。如何突破地理限制,整合稻米资源?
2008年,瓦仓村大米专业合作社成立,吸纳社员503户,实行统一品种、收购、加工、品牌。经过数年的摸爬滚打,瓦仓大米初具规模,销往宜昌、孝感、武汉等地。
虽然统一品种,但种植过程中社员各管各的,管理、技术、加工、包装、品牌等措施都没跟上,产品品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2013年9月,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实行工厂化育秧,统一提供品种、统一育秧服务、统一机械插秧、统一管理技术、统一粮食收购,流转3000余亩土地用于集约种植,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3.5万亩。
“规模起来了,但生产环节投入过大,公司没有太多精力发力销售和品牌端。”远安县瓦仓谷香专业联合社负责人汪宗平说,真正让公司轻装上阵的是供销土地托管服务的介入。
2018年11月,在远安县供销社引领创办下,联合33家专业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成立了瓦仓谷香农产品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举发展社员1452人、带动农户2.2万户,服务面积5万亩。
“这一面积约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六成。”远安县供销社副主任张军介绍,依托土地托管,远安整合了稻米资源,传统小农种植成功转变为现代规模化经营,既解决了生产环节的标准化问题,还有效消解了全县30多个公司“内耗”的尴尬。
联合社提供育秧、飞防、收割等服务项目,农户可看田“点菜”。基地附近明码标价的一张利益估算表上,农户、家庭农场等主体根据自家种植情况选择相应服务。汪宗平介绍,每亩全托管服务费790元,比自种成本节约140元,联合社实施订单收购,去年亩均收益1687.5元,农民纯收入就有900元。目前已建立年产2.5万吨大米生产线、2000吨生态石碾米生产线、1.5万吨稻谷烘干线,2020年生产10余个品质系列“瓦仓大米”2万余吨,产值过亿元。
“我们还与联合社合作建设1个县级瓦仓谷香为农服务中心和3个镇级生产服务中心,对农机、农资、培训、人才等生产服务要素,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动,进一步提升土地托管服务效率,基本形成以联合社为主导的水稻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张军说,下一步,将借力“瓦仓大米”品牌效应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延伸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