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博臻

“种点田、养小羊”是黄震的微信签名,也道破他的职业属性——农民。背靠世界级生态岛的好生态,他在崇明区创立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围绕“菜篮子” “米袋子” “肉盘子”生产和探索,重点发展“两无化”大米和蔬菜、白山羊等崇明特色生态农产品。

在很多公开场合,大家都把他归类为“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市场,带动当地增产增收。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如今,像黄震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用更“潮”的工具让特色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嬗变,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生力军。

盐碱地变“宝地”

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当初,黄震跨界创业胆子很大。1983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曾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考过公务员,也做过“金融男”。从小在上海市区长大的黄震,之前未曾接触过农村,又是如何与农村、与土地结下深厚情缘的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凭借着热爱,才会心甘情愿地把青春时光奉献在土地上。

2008年“转岗”后,黄震和父母在崇明区中兴镇承包了300亩土地,开始种植有机蔬菜。每天凌晨3点从市区赶往崇明田头干活,一开始,他还真有点不习惯。等做完全部准备工作,真正产出第一批有机蔬菜时,已是2011年。

种地不简单,尤其是对于当时的“门外汉”黄震来说。农场重度盐碱的土壤让本就需要较高生长条件的有机蔬菜面临“种不出来”的危机。

中兴镇地处长江入海口,盐碱程度非常高。黄震回忆道,地上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到处杂草丛生,大棚全部损坏,棚膜风化,棚架生锈断裂。

当时从未种过田的黄震并没有气馁,请来农科专家一同钻研。针对实际情况,专家给出两种方案:一是从其他地方运土过去,把盐碱地全部覆盖;二是把盐碱地深耕后利用淡水进行反复过滤。因考虑别处运土覆盖不现实,他唯有选择后一种方案。每翻一遍地,浇一遍淡水,然后再上一层有机肥……两年修复土地、一年试种,经过整整三年转换期,土地终于达到种植有机蔬菜标准。

“触网”让农业贴紧需求

新农民与新技术的结合,正在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种子。2012年,黄震注册成立了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此“触网”的脚步从未停止。万禾使用机械化自动育苗,进盘、下料、压穴、覆土等一套流程后,工人便将一车秧盘摆上育苗床培育。以前靠人工,一小时只能完成50个秧盘的播种;现在机械化,同样时间轻松搞定1000个秧盘、7万棵有机菜的播种。66亩大棚,只需两三个劳动力。

农场采用一套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不仅能展示农产品种植计划、农产品实时产量、采后库存等信息,会员客户也能借此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只要扫描对应二维码,便能获取相应产品的详细信息。基地里一共种植了150余种蔬菜,每年会淘汰客户最不喜欢的10%,然后换上新品种。渐渐地,“万禾”在客户心中成为了响当当的绿色蔬菜放心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有机蔬菜认证,欧盟、日本、美国等的权威有机蔬菜认证。

随着消费需求增长,原有300亩规模的有机菜已满足不了客户需求。规模扩大到1700亩后,有机肥需求量增大,每年农场用于购置羊粪的费用就有十几万元,蔬菜秸秆问题也亟待解决,怎么办?万禾开始饲养崇明白山羊。2015年,占地300亩的万禾崇明白山羊扩繁场落户中兴镇。眼下,万禾正在自主研发“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力图用摄像头自动辨识实现高效管理。

黄震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崇明花博会上看到了世界各地优良的花卉、蔬菜品种,万禾会进一步深入发掘种源发展。同时,还看到了低碳高质量种养循环发展农业的未来方向,是后花博时代农业的新一轮奔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