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小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位于宜都红花套镇的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一片繁忙,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打包装箱鱼子酱。这批价值人民币150万元的743公斤鱼子酱,预计29日抵达目的地。
类似的出口订单,在鲟鱼谷每个月都有。“得益于宜都清江独一无二的优质养殖环境,我们的鱼子酱等鲟鱼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坚义表示。
以鲟鱼谷为代表的宜昌渔业,瞄准全省一流、特色鲜明的定位,正朝着2025年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的目标而激流勇进。
江鱼进池塘 培育种苗夯实产业基础
每到晚上,长阳绿源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内,就能借着灯光看到成群的长江刀鱼在游动。
这些昼伏夜出的小精灵,是今年7月21日从长三角采购回来的,目的是要进行子一代大规格苗种培育及种鱼培育试验工作。
原本只在长三角养殖的长江刀鱼为何游到长阳?这是宜昌市为加快渔业品种调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和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建设进程,发挥渔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带动作用,进行的长江“6条鱼”不同模式下子一代大规格苗种培育及种鱼培育试验。
长江“6条鱼”是指铜鱼(俗称“麻花鱼”、“尖头儿”)、长吻鮠(俗称“长江肥鱼”)、大鳍鳠、沙塘鳢等6种江鱼。专家指出,对长江“6条鱼”的不同模式规格苗种培育试验是为后期规模化、工厂化苗种培育打下基础,并最终实现在本地养殖,以拓宽宜昌渔业产业空间,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拓展产业空间根本在于苗种的培育,这也是水产产业链的前端。据市农业农村局现代种业产业链专班提供的数据显示:宜昌市2020年生产种苗17亿尾,苗种产值4.23亿元。到2025年,要发展到特种鱼类年繁育苗种数量5亿尾,名优鱼类繁育量20亿尾,土著鱼类繁育量1亿尾,产值超过10亿元。
为做大做强苗种培育,宜昌提出要加强水产种业创新,支持中华鲟研究所、宜昌三江渔业、清江白甲鱼良种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提升工厂化繁育水平,突破中华鲟子三代繁育技术,实现铜鱼、圆口铜鱼等长江鱼类,白甲鱼、中华倒刺鲃等清江土著鱼类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集成;稳定枝江天丰长江土著鱼良种场、一尘水产养殖合作社繁育规模,建立宜昌特色的名特优鱼类苗种生产供应基地。
水产专家表示,苗种培育以及种鱼培育试验只是第一步,最终要实现确保种苗和种鱼的本地供应,为本土养殖打下基础。随着未来这些长江“6条鱼”实现本土养殖和本土供应,还能丰富全市增殖放流的鱼类品种,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助力长江大保护。
9月10日,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贵州省赤水市江段增殖放流活动中,16.69万尾全长5厘米以上规格的圆口铜鱼苗种被放流入江。记者注意到,相关新闻报道中提及,2020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圆口铜鱼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成效,利用人工培育成熟的亲鱼繁殖出鱼苗15万尾以上,为圆口铜鱼大规模增殖放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贯通上下游 提升淡水鱼类加工能力
9月18日上午,记者抵达位于宜都高坝洲天平山村的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养殖车间。一辆货车刚从长阳运输鲟鱼抵达基地,几名工人正在货车水箱中捞起鲟鱼转移到车间水池中。
该公司行政总监马敏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推行的“公司+基地+标准+农户”鲟鱼产业化运作模式,已在长阳、当阳、枝江以及松滋、重庆等地大力推广鲟鱼养殖,向养殖户提供饲料和技术服务,以保护价回收产品。“这种合作制形式的养殖基地超过10万平方米,主要为公司养殖梯队鱼,作为鲟鱼谷生物资产储备的补充来源。”她说,“公司发展壮大鲟鱼产业的同时,带动广大养殖户共同致富,给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乡村振兴。”
不仅在产业链的前端推广合作模式,在产品加工的中端,鲟鱼谷也在发力。在该公司展览中心,桌子上摆着鱼子酱、酒水、面膜、保健品、皮革制品等产品。
其中皮革制品非常引人注目,这是鲟鱼谷与宜昌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的产品。“我们就是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将鲟鱼的价值进行完全开发。”马敏说,“例如面膜瞄准的就是高端用户市场。”
季坚义介绍,公司养殖存量高,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布局。如鲟鱼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鱼子酱、鲜活鲟鱼、冰鲜产品、速冻产品、休闲食品、风味调味品、酒水饮品、营养保健品、生物制品、化妆品、皮具、工艺品等;产业带动包括但不限于养殖、繁育、加工、销售、饲料、包装、物流、冷链、商务、餐饮、旅游、康养、医美等。“产业的发展和强大的辐射带动性也必然带动乡村振兴,并将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创造间接就业岗位20000个以上。”他说。
鲟鱼谷是宜昌淡水鱼类加工能力提升工程的缩影,全市将扩大休闲渔业食品产能,加快建设配套原料鱼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土老憨、老巴王、福美园等加工企业;同时依托长阳绿源、清江鹏搏,引进好当家、百洋水产、安徽富煌三珍食品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枝江市安福寺镇、长阳磨市镇、当阳市玉阳街办为主要区域的大宗淡水鱼加工产业带,提升鱼糜制品加工产能,依托覃姐食品,引进福建安井食品等加工企业。
9月19日,记者在覃姐食品采访时就了解到,该公司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发了系列产品,胡萝卜风味鱼糕、橄榄油风味鱼糕、菠菜风味鱼糕、马蹄风味鱼糕等多款产品。企业负责人覃立新把公司的产品从单一的鱼糕,发展到小龙虾、米面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80多个品种。
聚焦双循环 大力拥抱国内大市场
马敏还记得去年10月,公司迎来疫情以后第一笔出口业务,出口的258条活鲟鱼净重12000公斤至哈萨克斯坦,价值240多万元人民币。此前,该公司多笔出口订单都被取消。
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疫情影响,中国百姓越来越关注健康,而鲟鱼全身是宝,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今年以来国内市场出现大井喷,尤其是鱼子酱市场。”马敏告诉记者,“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占有量相当于换了个位。”
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让未来水产养殖与大健康、休闲游拥有了广阔的市场。随着世界最大的鲟鱼种群转移进入,“鲟鱼谷”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鲟鱼产业园,集养殖、生产加工、旅游康养、科普宣教、休闲娱乐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特色产业园区,季坚义表示,“大健康的前景无限大,涉及到方方面面,我非常看好宜都的鲟鱼产业链与大健康的融合。”
而记者了解到,此前宜昌引进长江“6条鱼”进行种苗培育,就是瞄准大市场,丰富市民的水产品消费结构,试验涉及到不同档次,既有普通鱼类品种,也有卖出高价的刀鱼品种,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专家表示,很多市民认为“家鱼”没有“野鱼”鲜,认为野生鱼因长期在流水中活动而呈现肉质较为紧实的特点,但宜昌绿色生态养殖的水产品已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通过绿色生态养殖,江鱼可以达到近似野生品质,且品质更安全、营养更丰富。
为开拓市场,宜昌未来五年将在第三产业,统筹抓好传统知名品牌重塑、现有企业品牌擦亮、特色新兴品牌培育。如组织清江鲟鱼谷、老巴王、覃姐食品等企业携优质水产品及加工产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产销对接会、水产节庆活动等,提高品牌亮相频率。通过新媒体宣传、户外广告宣传、开设企业门店等,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营销方式主动占领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新增驰名商标1个、有机产品1个。
同时,宜昌还将充分发挥鲟鱼产业历史基础和清江流域水资源优势,配置最佳产业要素,将鲟鱼产业做到全国第一。“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宜都。”季坚义说,“我们有信心依托宜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实现全国第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