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觉得这个标题让你觉得特别魔幻?
(资料图)
那就对了,割韭菜的策略本身就是魔幻的。
这几天后台很多朋友问我雪莲保卫战这个事(雪莲就是我小时候吃的一种冰块,几毛钱一袋),说商家有罪,只卖高价雪糕,让消费者买不到物美价廉的雪糕了。
一打开冰柜,全都是雪糕刺客,对着钱包磨刀霍霍。
现实并不是,因为消费者买不到廉价雪糕的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准确的说法是,在便利店和商超,廉价雪糕越来越少了。
冰淇淋
那为什么线下便利店和商超里不再贩卖廉价雪糕了,卖的都是“雪糕刺客”这样价格贼高的雪糕呢,这还不算黑心?
这里要讲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指望商家不牟利不黑心,这不是商家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商家出来卖,就是要赚钱的,这事情马克思老师从小就给你讲了多少遍了?
每一个商家的梦想和目的,都是精准榨干你最后一个铜板。
不要对商家抱有期望。
第二,你买不到低价雪糕,不只是商家的问题,不只是厂家的问题,也有你的问题。
因为你真的有钱,并且真的买了高价雪糕。
要是没有足够的成交,产品早就下架了。
要记住朋友,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未来投票。
当你还在花钱买贵的雪糕的时候,你就是自己选择了未来。
现在来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那些实体线下便利店和商超都不愿意卖廉价雪糕,而在电商平台上这些廉价雪糕依旧拥有可观的销量呢?
一个典型的说法是。
因为渠道内卷和渠道垄断。
所谓渠道内卷,是指雪糕厂家因为生产了高价雪糕,于是有更高的利润,所以能给到渠道的预算和分成也更高,所以线下便利店和商超们更愿意卖他们的产品。
把便宜雪糕挤出了货价,最终实现了渠道垄断。
这个逻辑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有没有想过一件事,这么牛皮的商业逻辑,二十年前难道就没有人能想到吗,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振臂一呼,起来搞这种“谁有钱,就赚谁的”的商业模式,而是任由着老冰棍们在市场上为所欲为,成为一代骚年的童年记忆呢?
原因很简单。
以前那些试图卖超高价雪糕的厂家,有一个说一个,都死了。
为什么?
因为当他们把雪糕价格打到天上的时候,消费者们会用脚投票,直接不买雪糕了。
那是,真的买不起。
商家最怕的从来不是赚不到更多的钱,而是害怕赔钱。
虽说生产决定消费,但更多的则是消费引导生产,在消费者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时候,商家是不可能卖出任何东西的。
不是过去商家不想卖高价雪糕,而是过去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买高价雪糕。
所以你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
没错,自始至终消费者和商家都是在互相博弈的。
不是商家说卖的贵,消费者就要照单全收,而是说商家要去考虑卖什么价,消费者才能够接受并选择买单。
冰淇淋
你一个雪糕卖500也好,卖5000也罢。
给渠道30%毛利也好,90%返点也罢。
都要先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这东西得有消费者出钱呀。
没有成交,什么策略都是狗屁。
这实际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上涨,销量下降,价格下降,销量上涨。
而对于便利店和线下商超来讲,他们考虑的既不是销量,也不是价格,更不是返点,而是最终的利润。
对于那些自负盈亏的便利店和商超来讲,他们比所有消费者都现实。
房租不允许他们不现实。
卖雪莲有更高的利润(单价X数量减去成本),人家就去卖雪莲。
卖梦龙有更高的利润(单价X数量减去成本),人家就去卖梦龙。
便利店和商超不关心什么“雪糕保卫战”。
人家就只关心钱。
房东不允许他们关心别的。
谁能让便利店赚到钱,便利店就卖谁的产品。
除非“雪糕保卫战”能让便利店卖梦龙赚不到钱,否则为什么便利店们要去卖雪莲呢?
他们跟钱有仇吗?
现实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谁有钱,赚谁的”的麻子经济学,有的就只有“谁能让我多赚钱,我就去赚谁的钱”的谢若林经济学。
这两根金条,你能给我说出那根高尚,那根龌龊吗?
不能吧。
看到这儿你可能疑惑更大了。
要按你这个逻辑来讲,为什么便利店和商场不走薄利多销的廉价雪糕路线呢,而要走那种“谁有钱,赚谁的”的雪糕刺客模式呢?
这里的逻辑依然不复杂。
对便利店和商场来说,他们看上去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大型自由市场,但实际他们只是一个面向封闭区域的小市场。
这不难理解,小区楼下便利店覆盖和服务范围只有这家小区,它的客户来源绝大多数也只是这家小区的用户,对这家便利店来讲,小区住户的消费能力就是它要面对的需求。
薄利多销对服务区域的便利店是不成立的。
因为这个店,只服务这个区域。
而住在一个区域里的消费者,消费能力也是趋同的。
房价和房租,是最好的筛选器。
对这家便利店来讲,他会发现小区内客户对雪糕的需求是一定的,他卖5毛钱的雪莲也好,还是卖10块钱的梦龙钟薛高也罢,他的销量变化都不大。
为什么?
因为便利店很清楚,以这个小区住户的消费能力,他们就不可能因为雪糕贵了这几块钱冒着接近40度的天跑到其它小区去买便宜雪糕。
即使有,也无所谓。
因为对便利店来讲,在雪莲上他只赚1毛钱,但在梦龙上他可能赚2块钱,只要能卖出去一块梦龙,它就相当于卖出去20块雪莲,你说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便利店会去卖雪莲吗?
哪怕没有返点,只要他梦龙还卖的出去,就不会的。
另外,当你能做出冒着40度的天跑1公里去买根便宜几块钱的雪莲动作的时候,你也就不是这个便利店服务的客户了。
便利店从来都是用便利性来做溢价的(24H服务的便利店,单价比超市和网店都要贵一些),人家不割穷人的韭菜,他瞧不上你。
所以对服务区域的便利店来讲,他一直会卖贵的雪糕,他也不会刻意给消费者写上每个雪糕的价格,因为他很清楚一件事。
不管他卖多少钱,这儿的消费者都愿意买单。
这实际是经济学里价值歧视概念中非常经典的一个现象。
对便利店来讲,它既可以选择雪莲(较低价格)同时卖给穷人和富人,也可以选择梦龙钟薛高哈根达斯(较高价值)只卖给富人,但他最终只会选择两种模式中带给自己利润最高的做法。
你不要以为便利店带了个便利就真的是为了服务大家。
人家开店是为了赚钱。
赚谁的钱?
赚你的。
那问题又来了。
普通人要如何捍卫自己的雪糕自由呢?
其实前面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别在这里买,就好了。
跑到电商平台上买。
因为对于电商平台来讲,他能突破空间限制,面对开放的自由大市场,每一级的消费者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对应的那个“低价雪糕”,你可以去下单,然后把他们存到冰箱,想吃就吃。
但你说你就想在40度的天在便利店吃到那些低价雪糕怎么办呢?
不好意思,办不到。
便利店不会卖的。
因为他们比你更清楚,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因为几块钱就可以在40度天坚持买到廉价雪糕的小屁孩了。
你能出一样的价格去买奶茶,那你一定能出一样的价格买雪糕。
你富有了,你也被歧视了。
所以我才说。
这本质是一场博弈。
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未来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