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皖北田野里刚播下的玉米和大豆,已露出喜人的青绿。皖江两岸良田万顷,到处是披上绿装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的秧苗呈现出勃勃生机。年复一年,一茬接一茬,安徽奉献着优质高产的粮食,将中国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这是一个农业大省的气派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总产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夏粮喜迎“十九连丰”
今年,我省夏粮喜迎“十九连丰”,实现面积、单产、总产和效益“四增”。尤其是小麦质量等级和食品安全指标创近10年最好水平,全省夏粮产量也创历史新高,预计在350亿斤左右。与此同时,克服干旱天气不利影响,夏种保质保量完成。截至6月24日,全省完成播种5880.2万亩,扣除双季晚稻任务后进度为100.04%,在适播期内实现应播尽播。
面积是丰收的基础。扛稳粮食安全担子,就决不能在耕地问题上出现闪失。
为此,我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5500万亩,牢牢守住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 “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约3.4万名田长、14.1万名巡田员工作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近3年来,全省每年粮食种植面积均超过1亿亩,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今年全省夏粮面积约428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面积超过国家安排任务。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推行 “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今年夏粮大丰收,特别是效益明显增长,极大鼓舞了农民种粮的心劲。
采访中,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种粮大户王平强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很多种粮大户都在打听哪里还能包到地。 “因为确实挣到钱了,而且国家对种粮越来越重视,所以扩大种植面积的想法很普遍。 ”王平强说。
提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直击供需错位的痛点,破解种粮效益低问题。
去年,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5062万亩,占粮食总面积超六成。
这些专用粮信息全部上网,企业通过网上点击,可轻松查阅,根据加工需求“按图索粮”,为优质专用粮后续二、三产业链接铺平追溯通道。这种“按图索粮”的做法是我省首创,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推广。它的精髓在于面向加工安排品种,并且成“片”种植,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
今年,全省共落实优质专用小麦3178.67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74.2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单品种万亩片369个;单品种整建制乡镇99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今夏,“按图索粮”有望让农民增收超30亿元。
今年农资价格上涨,侵蚀了种粮利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此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我省将2022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2.2亿元下达市县,补贴对象为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以及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中,加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省投入防控财政资金近8亿元,力度创历史新高。
多年来,我省严格执行国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下去。 “十三五”时期,全省累计收购粮食近1.1亿吨,促农增收超70亿元。
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我省坚持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发挥规模效益的同时,带动小农户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多种粮、种好粮。截至去年底,我省家庭农场总数达17.7万个,居全国第一位;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1.1万个,居全国第五位。
“今年将继续大力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更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托管等模式,今年将新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000个,总数达3.7万个,让更多小农户更轻松、更经济地种粮。
提升经营主体带动力,发挥好规模效益,就要从土地、资金、科技等方面为其赋能。
许多种粮大户对农业保险非常关注。今年一季度,全省农业保险签单保费18.36亿元,为407.89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5.87亿元,支付赔款3.03亿元。同时我省正在推深做实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开展“担保+保险”合作,不断扩大农业信贷融资担保覆盖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这两大难题,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农村。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土地流转。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左右,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为颗粒归仓提供了装备支撑。接下来,我省将聚焦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力争今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
当前,我省耕地流转率达53.4%,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达到12万户左右。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举措,发挥种粮大户的规模经营优势。针对皖南、皖中、皖北不同地形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推进 “一户一块田”“一村一块田”,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