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8个方面提出28条细则。《方案》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经济落后的古代,还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民以食为天”这一论断永不过时。粮食安全是一个经济议题,也是一个政治议题,只有保证粮食充足供应,才能保障民心安稳、社会安定。今年,我国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粮丰农稳,盛世和安。粮食连年丰收,为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一定风险。比如,粮食总量存在缺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保粮食面积难度增加、单产提高困难不小、激励政策空间变窄、农业优质劳动力缺乏、粮食浪费严重等。仅仅粮食浪费问题,就令人不安。数据显示,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11.7%。除了消费,生产、收获、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粮食损耗也令人警醒。资料表明,在产后环节,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350亿公斤以上。节约粮食之意义,不言而喻。

节约粮食、遏制浪费是一个涉及道德、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宏大主题,需要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治理,不漏掉一个环节,不留下一个死角。《方案》从农业生产、粮食储存、粮食运输、粮食加工到餐饮消费,全面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富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遏制餐饮消费为例,《方案》既盯紧餐饮业,要求企业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也关注到家庭和个人,鼓励家庭按需采买食品,还提及公务活动用餐,提出要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原则上实行自助餐。

节约粮食之道,重在两端。

一端是生产、储存、流通、加工端。抓牢这一端,要强化两条链:责任链与科技链。要将粮食节约意识外化为行动自觉,必须形成完整的责任清单,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责任落到实处,形成一个闭环。与此同时,要向科技要生产力,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技术攻关,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一端是餐饮消费端。餐饮消费是终端,是浪费的“重灾区”,也是节约的“潜力股”。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用餐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约粮食就有了广泛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因此,必须重在宣传教育、引导激励。从家庭抓起,让节约用餐成为一种家庭文化;从学校教育抓起,把节约理念贯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单位抓起,通过合理制度设计,让反浪费成为单位文化;从社会抓起,通过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养成勤俭节约美德;从党员干部做起,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践行节约理念,带动形成社会风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端牢“中国饭碗”,需要取得共识、形成合力,需要集思广益、多想办法,需要锚定目标、实干笃行,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