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谈⑧】

最近,不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及家属反映,他们用于治疗和缓解症状的一款常用药“息宁”,无法在医院配到,只能以高出医保价格10倍甚至20倍的价格从网上购买。药品断供导致患者的病情和经济负担加重已屡见不鲜。老百姓迫切期盼化解此类燃眉之急。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级党组织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重中之重,让民众买上专病常用特效药这样的身边小事,就是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的民生大事。

药品虽小,却能照见大民生。同样道理,很多事看起来很小、很琐碎,实则很大、很重要。比如菜篮子、米袋子虽处于老百姓的臂弯与肩头,却也挂在领导干部的心头。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均为小事,却关乎粮食安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地沟油去了哪?“三点半难题”何时不再困扰家长?停车难怎么化解?拉直这些“小问号”,有时得有千钧之力。踏实做一场医美手术、老人看病有人陪诊、过一个有父母陪伴的儿童节……在这些“小确幸”里,都藏着大民生。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也见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成色。招大商、引巨资、上重点项目、推进重大改革,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所必须,这是大实事、大好事。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也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就偏离了执政为民的初衷,难以让民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引进药企、推进新药创新研发、实施医药购销重大改革、促进药价更加亲民,此类“大手笔”不可缺乏。但只有将“大手笔”所获成果化细,方能切成一块块民生蛋糕,为民众所享有。假如谈判药进得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药价低廉却一药难求,那么,药改大事的成效再显著,也会因为这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无法完全兑现成老百姓的实惠。

善抓小事,须正视解决小事的难处。环境“脏、乱、差”,噪音扰民等,各有源头;居家养老、子女教育、异地看病,家家各有一本难念的经。解决这些小事,须听取不同诉求,兼顾各方利益,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小眼镜”和“小胖墩”既是健康问题,更是教育议题,不联合七八个部门、不出台一系列政策,不足以化解这些“小难题”。船小好调头,事小易变化。刚调解好邻里纠纷,一转身又反悔;吃不起药的烦恼“才下眉头”,买不到药的愁闷“又上心头”。都说“最后一公里”难,是因为大关节易打通,小血管易梗阻。原料药价格上涨、企业调整产能、疫情切断供应链等,让药品供应存在诸多变数与风险,须随时堤防紧缺进口药断供等现象的出现。

事虽难为,也必须为。将此次断供的药品及时纳入短缺挂网药品目录、疏通国内外供应链条、打击囤积居奇、寻找替代药品并提高个性化用药精度,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急难愁盼,有望得到大幅缓解。由此看来,处理民生小事,要见微知著、用细心应对微小,不下精细功夫,疏不通民生堵点,补不好民生漏洞。若是以红头文件治小事,治得了东家,治不了西家,顾了眼前,顾不了长远。只有深入生活、走进群众、问计于民,方能尽快掌握实情、找准关键症结,出台最优解决方案。

辩证看待事的大与小,注重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对容易困扰群众的事提前预判、及时跟进、精准施策,避免日常小事演变成急事、难事,对已出现的急难愁盼要倾力化解,“我为群众办实事”才会收获累累果实,赢得群众更广泛的认同与赞誉。(罗志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