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系统“建”。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立足全州资源禀赋,将“两江一河”、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晴隆24道拐等生态功能重要、生物多样性富集、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景观独特及其他有必要保护价值的地方都保护起来,扎实推进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做到应保尽保,针对各种自然资源特征和保护需求,因地制宜对应申报建立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截至目前,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的自然保护地预案并报省林业局审查通过报国家林草局。

依法依规科学“调”。坚持依法依规、保护优先、实事求是、多规合一的原则,将自然保护地内的村寨、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集体人工商品林、城镇建成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矛盾地块调出自然保护地,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科学调整,妥善解决矛盾冲突问题,让生态资源得到更好保护。结合实际需求,调整完成了27个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阶段性工作;组建工作专班、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把关等工作措施,有力有序推进工作,目前正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进行再完善。

多措并举全面“管”。压实管理责任,通过积极争取成立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责任主体等方式落实管理责任,确保责有人担、事有人做。建立制度措施,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区域设立由州领导担任的州级林长,并将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制定印发《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督工作方案》等相关制度措施,推进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加强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消化问题存量,有效遏制问题增量,强化执法打击,形成强大震慑作用,破坏自然保护地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推进设施建设,在自然保护地重点区域安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27个,设置标识标牌361块(个)。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近三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册、悬挂宣传标语1000余幅、制发的宣传短视频播量在10万次以上,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提升服务全民“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生态保护和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的体验感,将必要的自然保护地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与景观景点、群众多元化需求结合起来,修建步道300余公里,安装科普、照明、休憩、观光等便民设施600余个,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便捷的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地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开展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的主阵地和“网红点”,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园、后花园和幸福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