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随着天气由热转凉,不少人容易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济,也就是民间百姓常说的“秋乏”,还有的人因气候变干燥患上“秋燥”。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陈思瀚提醒,秋季养生保健应注重合理饮食,调整睡眠,既能解“秋乏”还能防“秋燥”。
秋乏
早上黏床 上班也犯困
好不容易熬过了夏天,近期下过几场雨后也迎来了凉爽的秋天,可不少人却感觉更容易犯困,总是昏昏欲睡的。
“最近我总是睡不醒,黏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很久打不起精神,白天上班时也特别困想睡觉。”8月23日,32岁的胡女士趁着轮休前往市一医院中医科就诊。
胡女士说,她最近工作状态不在线,上班时总觉得没睡好昏昏沉沉,特别是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时还出现打瞌睡的情况,午饭过后严重犯困,连头也跟着抬不起来。通常到了下午三四点之后精神状态开始好起来,胡女士就加班加点完成积压的工作,有时忙到晚上七八点才下班,深夜十一点都觉得精神状态很好,没有睡意。
“天气变凉后,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陈思瀚表示,胡女士的症状是比较典型的“秋乏”症状,与夏季进食太多的生冷食物,长期熬夜有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寒湿困阴阳气,则体重嗜睡。秋季天气由热转凉,意味着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脾胃虚的人出现疲惫感等,“秋乏”症状会明显一些。
如何有效缓解“秋乏”?陈思瀚建议,要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早睡早起,一般来说晚上10点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比较合适,中午最好能适度午睡;要保持饮食清淡,可多吃碱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梨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人体消除疲劳;多到户外走走,勤晒太阳,适当做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做操、爬山、慢跑等。
秋燥
喉咙干 喝水也不解渴
都说天凉好个秋,秋高气爽让人心情愉悦。可42岁的张女士近期却很容易不由自主的烦躁,想发火,吃饭也没胃口,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张女士在就诊时称,这段时间心情很容易烦躁,情绪自控力下降,遇到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发火。而且皮肤干燥、嗓子沙哑、困倦乏力,特别是晚上睡觉醒来的时觉得喉咙特别干,喝水也不解渴,有时还伴有头痛。
陈思瀚介绍,“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张女士出现的这些症状,是“秋燥”惹的祸。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预防“秋燥”必须重视精神的调养,摆脱气候带来的情绪变换,及时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可以食用百合银耳雪梨汤以润燥宁心安神。
对于缓解“秋燥”,陈思瀚建议多喝粥、多饮水,尤其是蜂蜜水。多食清心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葡萄、香蕉、红薯、菠菜、番茄、芹菜等。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如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和调味品、煎炸食物,以及干燥的膨化食品,以免加重“秋燥”。
秋愁
个性敏感多疑易秋愁
上周,城区某事业单位的胡先生有项成果获奖了,意味着可以领一笔不菲的奖金,同事们都叫嚷着让他请客。这本是件好事,但他却情绪低落,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仅如此,近段时间,他还出现心跳加速,胸闷等症状,饭量也在减少,甚至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于是在家人和同事的劝说下到医院就诊。
陈思瀚问诊时了解到,40岁的胡先生育有一儿一女,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两室一厅的旧房子不够住,上半年他咬紧牙关贷款买了四居室的新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近半年来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是伤感忧郁比开心多。随着秋天的到来,心烦意乱加重,平时不太想和别人说话,以免控制不住情绪而发脾气。
陈思瀚介绍,胡先生的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秋愁,很多人进入秋季容易情绪低落,尤其是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个性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犯愁。秋天的到来使人体的内分泌代谢受到影响,脑部神经递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秋愁不过是‘情绪感冒’而已,没必要太担心。”陈思瀚提醒,秋愁症状轻的可找朋友聊聊,运动运动都可以消除这些症状,如果症状较重的话,还是要及时就医,进行辩证施治,一般都能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