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昂扬前行,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离不开丰润的文明滋养。

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伊始,到“一举夺牌、首创全胜”,再到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整体跃升,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滁州市上下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不断传递城市温暖,凝聚发展力量,吹拂文明新风,点亮最美风景,创造幸福生活。

3月29日,中央文明办公布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滁州市综合成绩在全省12个地市级全国文明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14个地市级全国文明城市中,名列第六。

慎终如始建“文明”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以生生不息的力量,需要深耕细作、久久为功。顺应文明城市创建新形势、开启精神文明建设新征程的迫切需要,滁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彰显文明滁州新风貌。

“全市上下要锚定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创城目标,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整体跃升,奋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专题调度会暨市文明委(扩大)会议上,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找准问题,精准施策,补齐短板。

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以上率下,多次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奔赴现场,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上下同心,坚守初心,建设城市文明,增进民生福祉。

谋划制定《2022年滁州市常态化文明创建提质提升工作方案》,打造“亭有礼”文明城市品牌,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城市更新升级、城市管理提标、公共秩序提效等十大行动、40多个重点项目,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修订完善《滁州市常态化文明创建工作考评办法》及考评细则,压实压紧各创建主体工作责任,推动形成常态长效创建机制。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机制改革,统筹整合综治、城管、民政等部门网格,实现“一网统管”。

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一蹴而就;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也并非一劳永逸。围绕防反弹、保常态,聚焦“两高一场”、居民小区、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问题,督办交办81批次、涉及问题1110个,问题整改率95%。依托《滁州直击》《效能观察》等栏目,刊播文明创建曝光节目30多期,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公益宣传。

久久为功促“文明”

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要让文明融入城市肌理,让城市绽放文明风采。滁州市持续擦亮“德耀皖东”品牌。春节期间,各级领导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136人。扎实推进“道德信贷”工程,累计为1279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授信9.4亿元,用信1.1亿元,进一步树立“德者受尊、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大力深化典型宣传,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抗疫典型先进事迹学习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报告会6场。

整合资源、优化供给、常态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滁州市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实施方案、2022年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制定年度文明实践重点项目清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资源激活、资源整合、资源下沉、资源共享。

南谯区银西社区、明光市“抱团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周福红入选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琅琊街道凤凰社区“老骥不偷闲”志愿服务进街区项目入选2021年“春雨工程”全国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

人人争当志愿者,处处吹遍文明风。3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上下坚持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以服务群众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中加强精神文明教育。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高峰时段,市直单位每天21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市区64个包保社区、244个检测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南谯区、琅琊区17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3500余名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在554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以及各社区、小区出入口、交通场站等做好志愿服务,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疫情防控实际需要,先后组织开展“联动长三角·打造亭爱你”等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交流活动42场,推送“雪绒花云之声”音频26期、录制“点亮童心·科学护航”家庭教育讲座视频11期,受益4万人次。发布滁州市文明“十礼”,广泛开展“文明十礼”“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等网络文明传播活动,1.6万网民参与。22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录制视频,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幸福接力”。启航新征程,滁州正厚植文明力量,以全新的姿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迈进,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