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与国人的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正在距离首都北京100多公里的超大城市天津进行。这种新冠病毒变异株甫一亮相就来势汹汹,1月8日一天即出现了20个阳性感染者,截至15日24时,已造成天津市236人感染。

天津市民一边执行着严格的防控举措,一边用自己的幽默抵抗着奥密克戎的猛攻,网友称“天津人把抗疫干成了曲苑杂坛”。这份笑对疫情的自信,靠的是日夜工作的流调专家、医护人员、志愿者的付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这些“最可爱的人”。

快速流调 全市分区精准防控

本轮天津本土疫情首发病例出现在8日。当天23时,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出现在天津市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她和同事完成了刚发现的18个病例的流调工作,“从病例之间的关系和传播链条上看,病毒至少已经传播了三代。在社区里面的传播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她的出现,总是让市民感到安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两年多来,作为疾控专家,张颖因追踪病毒快速精准、流调溯源逻辑清晰缜密,被人们称为“福尔摩斯·颖”。每一波疫情出现,大家都等着她抽丝剥茧的精彩分析。不少人评价她的分析,“思路清楚,句句干货”。

这背后,是天津各级疾控工作者24小时不间断对病毒的持续追踪。他们以最快速度抵达病毒出没的区域,从最危险的地方找到蛛丝马迹,基于此,天津市每24小时滚动发布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患者行动轨迹等,向市民发出预警。

张颖和同事对每一个确诊病例进行一对一的流行病学调查。在一些病毒出现的关键场所,疾控工作人员会按照患者描述的路线,穿上防护服,一步一步实地重新走一遍。这个场景重现的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张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患者的回忆可能会有遗漏甚至出错,疾控人员不得不反复与患者核实,尽可能保护更多的人。他们把每个人的发病时间、行动轨迹、密切接触人员等信息绘制成图,比对图与图之间的关联点,深入分析其相关性,摸清疫情发展的脉络。

病毒出现之初,张颖发出警告,奥密克戎传播快、隐匿性强,要注意社区传播风险;同时她圈出了重点锁定的区域——天津市津南区的两个镇。随后,天津立即启动全员核酸筛查,堵住病毒向下一代传播的通道。

12日,张颖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告诉市民,“我们速度快,把一些已经感染了病毒但还没有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的病例给筛查出来,但是仍存在社区传播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要启动第二次全市全员的核酸筛查。”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结,天津此次防控“早、严、准”,“流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奥密克戎传染性强,3天、5天就是一代,如果不快的话,等到再发现可能又是一代、两代过去了”,同时整体防控工作每一步都很精准,“分不同区域精准地进行防控”。

一直专注于传染病传播预测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黄森忠表示,疫情发展趋势比初判好,“是严控的结果”。

逆行武汉的白衣天使又来了

“我是共产党员,去过武汉红区,我先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护士刘军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战“疫”。2020年2月13日,他随天津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在武汉第一医院重症病区工作了38天,有着丰富的红区经验。此次奥密克戎疫情出现时,刘军正好处在管控区,他直接前往所在社区金友花园报到,再次穿上“白色铠甲”,全程参与了社区6000余人核酸筛查的志愿活动。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90后护士刘蕊,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两张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照片,其中有她父亲的留言。一张是2020年她逆行武汉时父亲的留言:“闺女去武汉支援,心中很忐忑”;另一张是这次参与天津抗疫,父亲说,“辛苦了闺女,加油天津”。

她笑着说,从父母的心态就能看出两次抗疫的差异,“这次心态很稳,没有一点紧张和焦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时,她曾作为天津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前往武汉一线奋战52天,成为同龄护士中的“小英雄”。这一次刘蕊又第一时间报名参战“津城大筛”。

从1月10日至今,刘蕊连续参加了不同批次的核酸采样支援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是通宵达旦。夜里气温低,寒风凛冽,在津南区善和园采集点,一名居民做完核酸采样后,从怀里掏出两瓶热水递给了刘蕊和她的队友:“晚上太冷了,这是给你们带的,你们用来暖暖手。刚才排队花了点时间,我怕水凉了,一直放在怀里暖着。”还有小朋友掏出一包暖贴,奶声奶气地对她说:“给你们暖手吧,你们辛苦了!”

“第一轮排了6个小时,第二轮半个小时,第三轮下楼10分钟检测完。”河北区一名市民记录了她3次做核酸的时间。一轮比一轮更高效快捷,是大家的直观感受。

张伯礼评价,此次天津防控既考虑到防控、大筛和病人的救治,也考虑到了对群众生活的影响及普通病患就诊就医等问题,“天津有责任总结好抗疫经验,为全国人民作出贡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