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链主企业”这粒种子,悄然在田间拔节生长。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到2025年,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元的典型县。
从田间里的一粒种子,演变为餐桌上的一颗粮食,看似简单的“播种、收成、交易”三步走,殊不知简化了农业全产业链在此的作用。若没有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等环节,若没有资金、信息、服务等要素资源加持调度,种子想摇身一变为粮食,谈何容易?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稳步加快,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方面,我国农业产业链基础底子薄,还不够稳固,一些农产品加工原料还需要国外提供,一旦供应出现情况,就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且大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产业链尚未被有效打通,各个环节各自为战。要么重生产、轻加工,要么轻流通,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高,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提升。
当前,我们要在未来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就要妥善应对全球农业全产业链重构,争取占据农业全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抓准农业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
怎么做?根据《意见》,培育更多农业“链主企业”是题中之义。实践证明,发展全产业链农业,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培育。例如,广东将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链“链主”重点培育,带动各类主体融合发展。目前,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产业主体“雁阵”,已打造一批行业领先、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强龙”。可见,“链主”壮,产业能更强。
发展全产业链农业,并非追逐大而全,尤其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对此,不妨把全产业链主体放在县域,再根据各地特色优势资源精准施策,精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让产加销、农文旅在县域内无缝对接,促进农业链条在县域内动态循环起来。如此一来,更能有效发挥农业“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好地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