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徐冉,编辑:张瑾,转载请联系出处。
(资料图片)
黄学珍coffee
图片来源:小红书@黄学珍coffee
都说咖啡走入日常,在重庆,我发现一家社区咖啡馆,那可太“日常”了:
名叫“黄学珍coffee”,看到这个名字,不禁联想到王守义十三香、杨国福麻辣烫,如果没有“coffee”,我会觉得这是一家小面店。
店里画风更离谱,比如顾客追着充会员,还帮店里端咖啡、洗杯子;老板不在,熟客甚至上门帮忙营业......
和老板聊了聊,我的咖啡馆格局打开了。
一、重庆有家神奇的咖啡馆,顾客帮忙开店,还“追”着充会员
最近,我在重庆发现了一家很有意思的咖啡馆,名叫“黄学珍coffee”。
咖啡店是社区店,开在传说中“灯红酒绿”的南坪五小区,那里是饺子馆、炒面店、烧烤等一切烟火气的聚集地,“黄学珍coffee”这个名字,完美融入其中。
第一眼就过目难忘:铁皮卷帘门、凉板席沙发、木板凳和有点复古的装修,风格像极了小时候的家,网友感叹“亲切惨了”。
“黄学珍”这个名字,来自主理人的母亲,透着一股子亲切。产品线也很接地气,十多个sku,意式、美式、澳白都有,价格不贵,都在15~28元区间内。但在这里,Dirty要被叫作“灯儿提”。
黄学珍coffee
图片来源:小红书@黄学珍coffee
最特别的是,这里的熟客不能被称作“熟”,应该被叫作“铁”:
店里装修全靠大家“众筹”,快过年的时候,“铁客”们来喝个咖啡还要提东西,像“走人户”(重庆话)一样,对联都是隔壁火锅店老刘给写的;
店开了两个月的时候,就进入了“半自助化”,老板只打咖啡,“铁客”会帮着招呼客人、端咖啡、洗杯子;
主理人外出时,咖友为了能有地方喝咖啡,就直接到店帮他开业,忙得热火朝天,老板直接“躺赢”。
甚至,老板还被到店消费者追着“充会员”,由于没有建立会员系统,只能用本子记录信息。
仔细研究我发现,像“黄学珍coffee”这样独具特色的社区咖啡馆,近一两年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很多社区店都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开出了连锁店。
上海永康路、嘉善路等关键点位的500米范围内,咖啡馆多达15~20家,平均每100米就有一家店。
那么,这些有趣的社区咖啡馆都是怎么做的?我和多位社区咖啡的主理人们聊了聊。
二、社区店的意义:“喝杯咖啡,像吃碗面那么简单”
(一)日常到底,把咖啡馆做成“楼下的小面馆”
采访中,“黄学珍coffee”咖啡馆的主理人浪老师,用“楼下的小面馆”来比喻社区咖啡馆,他希望自己的咖啡馆能成为一个放松的“聚集地”。
黄学珍coffee
图片来源:小红书@黄学珍coffee
浪老师认为,这种放松的氛围,是当代年轻人渴望且稀缺的,准确的定位是把一家社区咖啡店做出差异化的第一步。
(二)社区店也可以做白领上班前、下班后的生意
写字楼咖啡是刚需,但当白领回到家,咖啡消费习惯也被带了回来。
海口的“六个人Six coffee”选址在社区,做的就是白领和游客生意。
“六个人Six coffee”主理人王成健告诉我,咖啡店所在的社区,位于海口旅游胜地骑楼老街,和国贸市中心之间,来往路过的上班族、游客是主要消费人群。
六个人Six coffee
图片来源:小红书@M_MMMMmmmJuE
摩登风的门头在市井社区中十分“亮眼”,能迅速获取来往人群的注意力,而且能随买随走。
(三)“来了就是朋友”,用短视频完成破冰
最初接触到“黄学珍coffee”是在小红书上。
浪老师一口重庆话,在短视频中讲述咖啡店与周围顾客之间的奇闻趣事。比如,老板回家过年,咖友来开门营业;疫情被封咖啡馆,靠熟客“投喂”活下来。
看完视频,会产生一种“来了就是朋友”的感觉,大家在这“侃大山”,但又不会觉得聒噪。
浪老师讲述咖啡店与周围顾客之间的奇闻趣事
图片来源:小红书@浪王
浪老师也告诉我,每个看到视频的人,都会在第一次接触咖啡店时就默认了这种“文化”和相处模式,完成了心理上的“破冰”,来到咖啡馆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这种方式交流。
短视频是一种生动的传播方式,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情绪,达到明确定位的目的。
(四)产品、话术都简单,减少“点单尴尬”
黄学珍coffee的产品线并不复杂,只有意式、美式、澳白、dirty、拿铁,和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搭配。
浪老师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顾客的“点单尴尬”,加快点单速度。
因为咖啡店定位“接地气”,简单的产品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点单焦虑”。
同时,在引导点单时,浪老师也会尽量使用“是想喝偏甜还是偏苦”、“冰的还是热的”等简单话术,便于快速帮助消费者做出选择。
总之,让人们打心底里放松,来店里喝杯咖啡像吃碗面那么简单,对于社区店来说,心理舒适程度,是影响消费者粘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成健也告诉我,他们在店员招聘上会花费很大的精力,会有意识的筛选出善于与消费者互动,和品牌“性格”契合的人。
(五)主理人亲自看店,基本功到位,并链接到“人”
社区咖啡馆看重与消费者之间的链接,这种属性决定了主理人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打磨和与人相处上。
多位社区咖啡馆主理人告诉我,尽管店里不缺人手,他们也会花掉大量时间守在店里。
六个人Six coffee
图片来源:小红书@M_MMMMmmmJuE
王成健表示,一周至少会在门店待4天以上,观察消费者对每款产品的反馈,便于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细节。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真正与消费者发生情感联系的,是经营咖啡店的“人”。会日日上门的顾客,期望的也不止一杯咖啡,而是和人产生联系。
三、入局社区咖啡,要先摆正心态
除了经营方式之外,社区咖啡馆主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心态。
关于社区咖啡,业内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比如,社区咖啡馆需要花大量精力维持与消费者的关系,获客成本高;社区缺乏高频刚需消费人群,盈利天花板低,赚不了大钱等等,甚至很多人对社区咖啡能否存活下去,都抱着怀疑态度。
对此,这些高复购社区咖啡馆的主理人认为:做社区,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浪老师告诉我,从咖啡车到咖啡馆,他的目标,是为志同道合的咖友提供一个可以卸下疲惫、放松交流的聚集地,在“挣大钱”上没有执念。
所以低成本投入、做熟客生意,能在不做“打工人”的情况下,有一份还不错的收入,是浪老师对社区咖啡馆的期待。
王成健的预期是,能展现自己的咖啡理念,同时也要能盈利,最大程度上达到两者的平衡,所以他选择把咖啡馆开在社区,却定位白领人群。
先考虑清楚自身需求,不对社区咖啡抱有过高期待,在此基础上找到咖啡店定位,并一以贯之,经营方式上加法减法相辅相成,结果大都不会太差。
有人情味的小咖啡店之所以能生存,正是因为在售卖咖啡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对“联系”的渴望。
这种“联系”,就是社区小店的灵魂。
加入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