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普通拿铁28元以上就是在抢钱。”
(资料图片)
最近,微博上一个帖子引发大量争议,起因是上海一博主去买咖啡,惊呼拿铁好贵(59~79元/杯),而且“只会越来越贵”。
一时间评论区炸开了锅,甚至引发咖啡价格大讨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咖啡越来越便宜的当下,“贵价咖啡”这事我们又该怎么看?
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一、拿铁59元/杯,“越卖越贵”?
最近在微博上冲浪,发现一个有关“贵价咖啡”的帖子热度很高,收获了1000多条评论和近2万的点赞。
先根据帖子还原一下事情经过——
这位博主去上海一咖啡馆点咖啡,发现拿铁要59元~79元一杯(限定豆),惊呼好贵,结果老板回复“以后只会越来越贵”。
随后博主发文感慨:“难道社会都前进了就我在退步吗?”
上海咖啡价格讨论
图片来源:微博@项微微
帖子一经发出,评论区立即炸锅了。整理了1000+评论,大多数都在直呼“物价远超伦敦”、“喝不起”:
“什么限定都要59~79(元),豆子足够好还做什么拿铁,做手冲不好吗”;
“一杯普通拿铁28以上就是在抢钱,soe看豆子加价了”;
“现在只喝得起打折瑞幸了”。
当然也有消费者对“贵价咖啡”表示理解,提到这几年生豆价格疯涨,“网上买成品豆100g都要大几十元,只能冲5杯。”
还有网友看出是哪家店,表示这家咖啡品质不错。发帖人也在评论区回应道:“咖啡馆不愁卖,里面人是满的”,“79还是好喝的……就是喝不起”。
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我联系到了这家咖啡馆的老板,对方表示,“只是专注于把咖啡做好,对于此次事件暂时没有想回应的”。
总之,“一杯59元的拿铁”引发了消费者对于咖啡价格的大讨论。
那么,从咖啡从业者的角度来看,59~79元/杯咖啡,定价合理吗?如今的咖啡市场,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铁?
二、现在50多元一杯的咖啡都在卖什么?
先来个灵魂拷问——
当CoCo把咖啡卖到3.9元/杯,多个品牌卖出5元美式的今天,市面上单杯售价超过50元的咖啡,都在卖什么?
结合观察,抛开“景区限定”等特殊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就是“卖豆子”,提供品质较为稀缺的咖啡豆。这类咖啡,面向的客群是懂行的咖啡爱好者,他们真正认可“贵价咖啡”的价值,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喝豆子”。
咖啡豆
图片来源:pixabay
这家“59元拿铁”的咖啡馆,从菜单能看到用了品质较好的单品豆,从大众点评上看,这家店已经开了12年,积累了不少熟客。
在上海做了多年咖啡讲师的老陆,平时也很喜欢去一些定价偏高的店去“喝豆子”,据他表示,上海这样的咖啡用户,正在变多。
Barista Made Coffee主理人吴秉儒也表示,在上海其实有不少定价偏高的门店,定位的客群就是有品质要求的顾客,而这些店能长期存活,也基本做到了出品好,还能与顾客有很好沟通。
第二种,就是“卖体验”、“卖空间”。
比如办公室咖啡馆,成都的COFFICE G1,把咖啡馆变成“共享工位”,48元的售价包含“1个工位+1杯咖啡”,复购率超30%,9家店基本都能盈利。
成都的COFFICE G1主打办公咖啡模式
图片来源:公众号@COFFICE G1
还有露营咖啡馆,不少定价也偏高,但星星灯、帐篷、折叠椅、天幕……这是都市人可以随时体验的一次“远方”,是一场专属城市的小旅行。
这也让我想起“围炉煮茶”,去年新茶饮降价成主流,但人均消费大都在70元以上的围炉煮茶,依旧凭借好出图以及社交属性,成为时下年轻人最热爱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就了一个新的创业风口。
当然,还有一种,是“自嗨型定价”。
这类咖啡馆,通常贵在“自我感动”,对自身产品实力没有客观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当下的咖啡市场抱有幻想,想用离谱的定价证明自己的特殊性。
先讲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一个朋友在县城咖啡馆点了一杯售价80元的手冲,成品淡如水、毫无风味可言,以至于他每每想起都觉得自己是“冤大头”。
“也许几年前还能唬唬人,现在这么做,只有死路一条。”他说道。
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伴随着咖啡市场快速发展,咖啡消费者也变得更成熟了。当“舶来品”的滤镜消失,如今价格高的前提,一定是位置、装修、环境、体验都要好,咖啡味道也要上档次,否则“小店价格高就是‘耍流氓’”。
这也是行业人都要看清楚的现实。
三、当前的咖啡市场能不能容得下59元的拿铁?
再把话题回到最初的提问:如今的咖啡市场,到底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铁?
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听咖啡主理人们聊聊咖啡目前的发展现状。
全国范围来看,咖啡从业者们喊着“好咖啡不应该那么贵”的口号,开出平价咖啡门店,甚至把咖啡卖到5元以内,激活了下沉市场的消费群体。
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浅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宁表示,即便是在一线城市,随着供应链的成熟,未来咖啡价格的走向也应该是越来越便宜。
比如上海,MANNER模式率先在这里跑通,“极致便捷,以量取胜”的小店模式,在刚需为主的市场里占据主流。
如今上海也有越来越多的咖啡品牌出现,定价在10~20元,无论是选址还是产品,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刚需群体。creeper主理人孙泽也表示,如今上海咖啡大多都在降价,贵的店其实并不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容不下一杯59元的拿铁,只不过前提要挤掉“自嗨”的泡沫。
一个成熟的咖啡市场,不应该只释放“平价的需求”。对于精品化程度较高、咖啡教育成熟的上海,更是如此,任何小众的需求都应该获得被满足的机会。
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当市场培育到一定阶段,势必会筛选出想要追求高品质的顾客,他们为高价买单的前提,是真正认同这杯咖啡的价值。
此外,“贵价咖啡”存在还有另一层的意义,是让独立小店在面对连锁品牌的强势碾压时,可以发挥价格以外的优势。
四、结语
纵观茶饮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轮价格的变化。
从最初几块钱一杯的街头饮品,到喜茶奈雪为代表的品牌,把价格带拉到20~30元,再到行业日趋成熟后,茶饮的主流价格带又回归到了10~20元区间。
与此同时,消费者更加关注“真茶、真奶”以及“控糖、减脂”,品质的需求、健康的需求正逐渐被放大。
咖啡或许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贵价”本身不代表需求,背后折射的需求是“精品”,是升级。
上海的咖啡发展,也是全国咖啡市场的一个前瞻。
或许平价是咖啡品牌目前占领市场的方式,但未来如何对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的市场教育,定义属于中国的“咖啡精品化”,才是咖啡馆要完成的事。
加入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