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沙琼 编辑|冯毅 策划|王振宇

核心提示:

1、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目前还没有纳入中国大陆法定传染病管理。但根据香港法例,鹦鹉热为需呈报的传染病。

2、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最关键的是,感染者咳出的痰对他人也有传染性,是传染源之一。所以说,鹦鹉热可以发生人与人间的传播,患者应注意隔离,医院工作人员也应注意防护。

10月5日,据浙江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自2021年9月9日报告首例鹦鹉热病例以来,丽水市先后发现报告7例病例,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症状,而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症肺炎等,病程长,病情重,其中1例救治无效死亡。经实验室宏基因检测,确诊鹦鹉热病例6例,临床诊断1例,这也是丽水市首次报告鹦鹉热病例。经治疗,截至10月5日,5例已痊愈出院,1例临床症状已消失,病情稳定,但尚在住院观察(9月23日入院),另有1例因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医治无效死亡。

到底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之间传染,偶尔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据凤凰网健康了解,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晧东曾撰文专门介绍了“鹦鹉热”的起源:人类感染鹦鹉热首次发现于1879年,当时德国和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由于不知道病因,先后被称之为“肺型斑疹伤寒”和“非典型肺炎”。1894年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与接触鹦鹉有关,则开始把这种疾病称为“鹦鹉热”。后来,一些非鹦鹉鸟类传播的肺炎被相继报道,有人将其称之为“鸟肺炎”或“鸟疫”。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将鹦鹉热的病原体正式归类为衣原体属。

所谓衣原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的一种微生物。它比病毒大、比细菌小,属于原核微生物。据凤凰网健康了解,目前衣原体分为4种,即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牛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于-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0.1%甲醛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25%乙醇(即酒精)或40%甲醇均可直接灭活,加热60℃ 10分钟或37℃ 2-3小时可致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其实,鹦鹉热一直都有散发病例,只是很少被报道和关注,去年北京密云区就发现了9例,死亡1例;安徽今年也发现了6例,1例重症死亡;浙江金华也有1例死亡。”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凤凰网健康采访时,分享了一些散发病例数据。同时,还有些轻症患者自己服用抗生素,可能症状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也没有确诊和上报。

“鹦鹉热”是如何感染的?会导致人人传播吗?

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鹦鹉热”,就一定要与鹦鹉密切接触后才可能感染。其实,鹦鹉热衣原体除了鹦鹉可能携带,其他的动物,比如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他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向凤凰网健康介绍,鹦鹉热病例多发生于与家禽和鸟类经常接触者,混于尘埃中的鹦鹉热衣原体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而接触到携带有衣原体的禽(鸟)类及其排泄物等,则可经由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

那么,鹦鹉热会在人际间传播吗?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这可能是很多人的担忧。

凤凰网健康检索文献报道发现,历史上的23次鹦鹉热疫情暴发流行中,可能造成医院内和实验室感染事件,竟有30名护士因护理患者而感染。在上世纪30年鹦鹉热大流行后,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因工作暴露而被感染。所以说,最易染上鹦鹉热的人是那些因为工作的关系或嗜好与鸟儿接触的人。例如:鸟儿的主人、宠物店的雇员、兽医或家禽的加工工人。

虽然说25%的酒精就可以灭活鹦鹉热衣原体,这让它看起来似乎没那么难搞定,但你千万别掉以轻心。李侗曾解释,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最关键的是,感染者咳出的痰对他人也有传染性,也是传染源之一。所以说,鹦鹉热可以发生人与人间的传播,患者应注意隔离,医院工作人员也应注意防护。

“不过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力度较轻,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快速传播,重点是在清除病毒来源,对已经感染的鸟类禽类进行无毒化消杀处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毒扩散和传播。” 李侗曾向凤凰网健康表示。

经凤凰网健康调查,近年来国内安徽、重庆、北京、江苏、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病例报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一定产生免疫力,复发常见。这表明本病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故对易感的健康人群尚缺少有效的防护手段。

无独有偶,在浙江丽水市发现新病例的同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在最近成功救治了一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患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教授指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可以并发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重症患者的对症治疗很重要,呼吸困难者应予氧疗或者呼吸机支持通气。

如何确诊?鹦鹉热的这些症状需提高警惕

对症治疗是治病的关键,但前提是确诊疾病。凤凰网健康检索医学资料发现,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很多早期症状都类似于流感、禽流感、肺炎等,李侗曾特别强调,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前与鸟类、禽类有过密切接触,一定要考虑排查鹦鹉热。

李侗曾向凤凰网健康介绍,一般常见以下的三个症状,要提高警惕:

1.发热。鹦鹉热可缓慢起病,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至40度,但大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肌肉疼痛,疲惫无力,食欲差;

2.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

3.约1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木僵、昏迷等呼吸系统感染相关表现,在严重的病例中,会出现肺炎。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

正因为鹦鹉热的临床症状类似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增加了确诊难度。

虽然鹦鹉热传播性较低,但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生的诊断辨别还是很重要。一般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症状和重症肺炎症状,医生们都会详细询问接触史,患者近期如果有接触过生病的鸟类或禽类,医生会考虑此病,还可通过采集患者鼻咽、口咽的痰拭子,或者宏基因测序等手段,可检测病原体,有助于确诊。

如何预防鹦鹉热?还能放心养宠物鸟类吗?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向凤凰网健康指出,自从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死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鹦鹉热的病死率约1~2%,出现呼吸衰竭、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者不仅需要抗菌药物治疗,还需要进住ICU给予人工辅助呼吸等抢救治疗。许多抗菌药物对鹦鹉热有效,如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和新氟喹诺酮等。合理用药后,一般2天后体温即可下降;但肺部病灶吸收较慢,平均6周,长者可达20周,因此鹦鹉热治疗后的复发率可高达21%,抗菌药物的疗程应不少于10天,以减少复发。

或许是因为抗菌治疗效果较好,鹦鹉热并不算是烈性传染病,而且目前还没有纳入我国大陆法定的三类传染病管理,这就意味着出现病例不需要上报疾控部门。但是据香港法例《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鹦鹉热为需要呈报的传染病。

所以,在生活中如何预防感染“鹦鹉热”就显得很重要了!

李侗曾向凤凰网健康表示,鹦鹉热的预防与禽流感相似,就是避免接触患病的鸟类,尤其是野生鸟类。如果发现鸽子、家禽和鸟类动物突然死亡,应向防疫部门报告,不要私自宰杀。

那还能养宠物鸟类吗?李侗曾医生建议:

1.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宠物鸟,切勿购买来历可疑的宠物鸟。大多数正规渠道的鸟只都有做检疫,相对安全健康;

2. 如果饲养多只宠物鸟,尽量将鸟笼分散摆放,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食物、羽毛或排泄物在它们之间传播,若一只鸟感染病毒,会传染给其他鸟只;

3.鸟笼及沾有禽鸟排泄物及分泌物的物件要定期彻底消毒。在清理鸟笼及处理粪便、分泌物或羽毛前尽量戴上口罩和手套,使用水或消毒剂润湿表面,以减少羽毛,尘埃和粪便的飞扬;

4. 当宠物鸟出现嗜睡、厌食、羽毛皱褶、结膜炎、眼或鼻分泌物、腹泻等症状时,避免和鸟只嘴对嘴亲密接触,应将其隔离并尽快送至兽医处治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