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骗术又出了新花样
01
出现异常窜货
最近,笔者连续听到同行们说一些异常窜货的案例,而且还是职业窜货,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窜货,手法新颖,经验老道。
以前只是传说,或者是传统意义上的窜货,也就是说低价由A省卖到B省,或由C公司销售D公司,差价还不是太大。
如今可好,发展到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冠冕堂皇地跟生产企业叫板,强逼着生产企业以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价格赎回产品,否则该企业好不容易维护起来的价格体系在一夜间就被冲击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传统意义上的窜货,一般来说是医药公司从生产企业采购药品,可能是因为自己销路不畅,或者是以现金进的货,进多了,一时走不了。又眼看着有效期临近,要压在自己的仓库里,被逼无奈只能低价抛货,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也就是说这是医药公司被动的窜货,价格一般也不会打到最低,毕竟是自己掏钱买的。作为生产企业有时也会谅解,大家已经合作了多少年,也会主动与医药公司协商,看如何处理好这些窜货的产品,因为谁也不愿意看到那种由于价格的差异而造成的市场混乱,彼此间今后还要合作下去。
总会拿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或赎回,或换货,或帮助其销售,反正差价不是太大。所以说那时候医药公司的窜货现象不是太多,大多还是在掌控范围之内。
02
堪称职业
而如今窜货却成了一种职业,就有那么一批人将窜货作为自己盈利的一种手段,他们可能觉得现在做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
笔者猜测,国家集采、医院零差价、两票制、高开难以返现等政策,促使了药品中间差价越来越小,使得一些做药的人不愿正儿八经卖药了,觉得太累,还不如走些捷径,便玩起了骗术。
这些原本做药的人,门槛精得很,太了解做药盈利的各种流程和各个环节,他们瞄准一些专做控销品种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做第三终端(个体诊所)的厂家,这些品种还是有操作空间的,底价与零售价有着成倍的费用。
而这些控销品种的生产企业一般不会做全国大包,而是按省市,或者到地级市实行扁平化招商。
这部分人掐准机会,把自己包装成业内成功人士,有着多年做控销品种的经验和渠道,在全国药交会上,或直接跑到生产企业,申请某个品种的区域代理。
还有理有据地讨价还价,不断地审核厂家的品种经销代理协议,将价格压到最低,完全是一副诚心诚意代理品种的姿态,并且缴纳保证金及厂家规定的预付款。
作为产品招商的生产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与这些人签订产品经销代理的协议?因为丝毫看不出这些操作有什么违规的地方,完完全全是一种正常的业务合作流程,一个愿招商,一个愿代理,没有过错呀!签完协议,交过保证金,双方还举杯欢庆,一片灯红酒绿的场景。
第一笔货源也就是一个月的销量,这些人按正常流程打了预付款,生产企业也按规定将这些产品送到指定地点的仓库。
这时候花样来了。他们不是按正常的操作方式,将这些产品配送到他们原先说好了的第三终端,当初他们给厂家看过他们在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终端客户的名单(事后才知道这都是他们从工商部门那里转载而来的)。
也没有销售到其他地方,生产企业还不能说他们窜货,这些药贩子的精明之处,或者是说他们的新花样让人不好说坏。
产品到了,他们将产品放在仓库里睡上一个月,而后再开始有计划的行动,他们把一小部分产品以底价卖给药师帮,或低价挂在小药药、药京采拼多多等药品电商平台。
这一下子厂家就乱了套,炸了锅,各地的经销商或代理人纷纷打电话到厂家责问,怎么回事?说好了控销品种不能上电商网站,怎么一下子冒出了这样的低价产品,这让我们怎么做控销品种的销售?
你们厂家是怎么维护市场价格的,是诚心耍我们?作为厂家的经营层也惊呆了,是谁不守规矩,擅自在网上挂价?
勒令销售部门和信息部门查批号,查小码。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一查就真相大白,于是厂家就赶紧打电话给这些药贩子,问其原因,为什么要这么做?对方本来就有备而来,所以不惊不慌地回答,我们卖不了货,总不能亏在自己手上吧,只能上电商平台销售,怎么了,我们有错吗?
03
厂家遭劫
事到如今,厂家也没了法子,谁让自己没有派人对这部分人的人品及网络做细致的了解,现在只能是干着急,恨得心里痒痒的。
但有用吗,还是要快刀斩乱麻,赶紧把这些糗事处理干净,全国其他经销商和代理人还等着。
解铃还须系铃人,厂家还得要与这些药贩子沟通,让他们赶紧从电商平台撤货、下架。
谁知这些药贩子还牛了起来,撤货、下架,谁买单?没那么容易!这样吧,他们报出了价格,让厂家全部买回去,否则就一直挂在网上。
什么价格?高出底价十倍的价格,完全是强盗行为
厂家发怒了,想走司法程序,可又没有理由。这些药贩子走的是司法的边缘,没有哪一条能管得住他们。
要市场,还是和他们硬干下去?时间一长,各地的经销商和代理人就不干了,厂家顶不住了。
多年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价格体系,就被这些存心耍横的药贩子给冲乱了,还找不到理由整治他们。
厂家是做生意的,还有那么多员工要养活,只能认栽,拿钱消灾。
事后才知道,他们是一个团伙,有人找工业产品,有人出产品流向,有人上电商平台,有人负责谈判,一条龙服务,他们当初提供的产品流向全是假的,挣了钱再分赃,真的是骗术有了新花样。
希望工业企业也要多个心眼,留心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