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不用土,收成不看天。11月2日,在淮南市凤台县桂集镇大王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玻璃大棚内,一株株定植在培养槽里的番茄长势喜人。

科技示范园农业技术人员王增辉打开手机上的管理软件,光照度、温度、水、肥等数据一览无余。当天,凤台地区气温降至15℃左右,大棚内环境传感器自动开启了补光灯和加温空调。

“我们采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无论是温湿度、光照,还是滴水灌溉、施肥,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王增辉告诉记者,有“电保姆”在,丰收不愁。

严焱便是王增辉口中的“电保姆”。2020年4月,科技示范园开工建设,王增辉向国网凤台县供电公司提交了用电报装申请。客户经理严焱做了实地勘察,占地1045亩的科技示范园内,需要安装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智能化水肥控制系统、自动化种植系统等20多套高端农业设施。

“按照用电设备算下来,园区报装负荷容量达到14200千伏安,共要安装不同容量的变压器11台。”严焱说,为了不增加客户的建设成本,国网凤台县供电公司决定投入103万元,改造35千伏桂集变电站。今年6月,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竣工,各项供用电设施顺利投运。

7月初,科技示范园内种下各类蔬菜苗2亿株,一个个玻璃大棚如同一间间“植物工厂”。番茄长成后每方米产量60公斤左右,是普通蔬菜大棚产量的3倍。因为品质好、绿色无公害,虽然价格高于市场价的两三倍,但依然被盒马鲜生等零售企业采购一空。

“以前在地里干活很脏很热,现在大棚是恒温,脚下不沾土,也不用风吹日晒。”在科技园大棚内,大王村村民吴正兰正驾驶着自动升降采摘车,穿梭在棚中修剪枝蔓。和吴正兰一样,每天到园区工作的村民有100余人,他们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按时领工资,成了职业农民。

“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我们将实现工厂化种苗繁育、食品销售溯源、职业农民培训的一体化模式,带动皖北及周边地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也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王增辉说。

(柏松 祝捷 唐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