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10日电(记者金振娅)国家卫健委10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指出,通过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也就是100个人里有25个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
为何十年来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呢?对此,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指出,首先是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高公民健康素养,这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二是大力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多部门协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三是设立重大专项,如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设置了健康教育项目和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四是大力开展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细胞建设,为健康素养提升创造支持环境。五是大力提升健康科普能力,开展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六是倡导健康文化,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李长宁表示,居民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通过健康素养监测,可以了解有关工作的现状,反映相关工作的成效,特别是能够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已经提出,努力实现到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