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
图片来源:pexels
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共同追求。食品饮料作为直接关系人们生活的基础产业,在践行“碳中和”“碳达峰”的路上,该行业既迎来各环节产业链升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方面,国人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饮食质量更受重视,肉蛋奶消费比重提升就是明证;另一方面,更加营养丰富与健康的食物,在碳排放上却未必绿色环保。
比如,牛肉和牛奶在国人食物消费中占据了更多比例,但牛作为反刍动物,以纤维状植物为食物,胃里的微生物会帮助它们消化植物饲料,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使得牛成为碳排放最大的动物。牛肉和牛奶生产的碳排放量,分别占畜牧业排放总量的41%和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十几亿头牛放屁打嗝排放的废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汽车尾气。但降低奶牛、肉牛养殖在内的畜牧业、乳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是食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部分。
一、食品饮料产业不同环节需要区别化碳中和路径
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七个主要环节:即产品研究与开发、种植、收成、加工、食品包装、物流运输、分销和零售。而食品饮料行业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又包括原材料生产、农场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消费者、废弃物处置回收六大阶段。
不同的环节与阶段,碳排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规模与阶段性问题,也需要不同的碳中和方案与路径。据亿欧智库《2022中国食品饮料产业碳中和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食品产业中,食品制造商9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间接排放,包括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饮料产业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包装、生产及原材料收获环节。
饮料产业碳链足迹分布图
图片来源:亿欧网
由此可见,食品饮料行业中,碳减排方法、碳中和路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拆解分析。
随着中国饮食结构向肉食倾斜,给碳排放带来高增长预期,食品行业中如何实现肉类生产的碳中和?如何缓解现在畜牧业、种植业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化学肥料的现状?如何缓解食品饮料行业中因过于分散的供应链导致的额外碳排放?
诸多问题摆在面前,需要国家、社会与企业合力,共同为食品饮料行业的碳中和之路寻找正确的方向。对于企业而言,碳中和不仅可以履行企业责任、提高企业形象,还有足够利益空间、能够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转型模式。在减碳道路上付诸努力,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正面效益的。
报告指出,在碳中和行动中,饮料型企业集中于"提高水资源效率"与"培育更新的原材料品种";食品型企业的碳中和行动目前主要集中于"畜牧饲料优化"方面。当然,食品饮料行业的碳中和优化路径不止于此。
比如,食品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特殊的工艺不仅导致复杂的制造过程,某些工序还会消耗特别多的能源:比如食品罐头生产中,锅炉就要消耗70%的能源;烘焙食品仅仅烘工序焙的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时间,就要消耗60%的能源。食品加工中的切割、混合、研磨、定型,饮品加工中的发酵、巴氏杀菌、包装,以及蒸发、烘干、冷冻干燥等热集中工艺,都是导致食品和饮料产业产生大量碳排放的能源密集型工艺。
食品饮料工业化生产中环节众多、供应链分散等,尽管会造成一定的碳排放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去工业化”就能解决问题。
二、食品饮料产业工业化程度仍需加强
实际上,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对现有食品资源进行工业加工的比重仍然偏低,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大量农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加工与开发。因此,食品行业需要尽快将各种可食资源实现工业化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今年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问题,本质上就是食品工业化生产程度不够、监管缺失导致的卫生问题。同时,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不仅是卫生问题,也有助于碳中和的顺利达成。因为工业化生产程度提高之后,也能够提高碳排放的监管精确度,实现集中检测,集中减排。
食品饮料的生产,需要工厂和设备。工厂由车间组成,车间可分为直接生产车间和间接生产车间(也称为公辅车间)。 以一家工厂为单位,公辅车间与生产车间的关系可以理解成“供需关系”。公辅车间作为“供给方”,为生产车间提供必要的水、电、气、冷、热,保障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选择公辅车间节能减排的三大理由
图片来源:亿欧网
报告指出,生产车间作为“需求方”,随着外部订单量的变化、上下班交替等因素的存在,需求曲线呈波动状态。在理想情况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拟合程度越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越高。 但是目前公辅车间还存在诸多痛点,影响产品质量,造成能源浪费。因此,食品饮料行业可以选择从公辅车间开始节能减排。
AIoT SaaS服务商蘑菇物联就通过在公辅车间安装AIoT机器人,让公辅设备智能调度,实现能源系统供需匹配,实现能效最优,达到公辅车间的整站节能。据了解,目前蘑菇物联已经服务伊利、君乐宝、今麦郎等大客户。
2022年4月,伊利也发布了《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与《伊利集团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明确宣布企业的双碳目标及路线图。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表示,伊利已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将在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但食品饮料行业要想实现碳中和目标,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潘刚指出,伊利全产业链的生命周期长且覆盖广,涉及到第一产业的种植与畜牧,第二产业的加工与生产以及第三产业的运输与销售,碳排放的核算与中和工作十分复杂。
从生产制造到零售分销,均有着各自不同的碳中和之路。
报告指出,在零售和分销端,碳排放的来源通常源自销售场地,包括超级市场、大型超市、杂货店以及餐馆都以各种方式利用能源。
除此之外,交通和运输端也值得重视:现在的供应体系相较过去更为复杂及分散。据估算,大部分食品要经过超2500公里的运输才能送达消费者嘴边。零售分销环节的碳减排,通常选择“供应链管理”、“现场节能”以及“可持续采购”三种方式来实现。
当然,我国资源和生产结构存在区域差异:一方面,不同区域具有各自优势的食品饮料产业,长距离运输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食品工业长期以来按行政区划进行产业布局,也造成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乃至不少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也就是说,规模效益与专业协作两方面均不够完美,部分提高了食品饮料行业的碳排放水平。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建立支持绿色农业、畜牧业、食品饮料制造业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将有效促进碳中和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