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场(社区)转转,可以观看公益电影,欣赏优美的乐曲和乐队弹唱等表演;到社区附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书,不用担心遇到闭馆的尴尬;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可以看到优质的文化展览……近两年,江门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细、小、实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

当前,江门正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举办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创作一系列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向着文化强市的目标阔步前进,在全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彰显文化自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推动侨乡文艺精品实现本土化培育

近日,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评选结果公示,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恩平市委宣传部、广东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共同策划制作的三集广播连续剧《等你归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与省出版集团联合推送的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之上》均名列其中,为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两年来,中国侨都江门深度挖掘“侨资源”“侨文化”,努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有力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去年10月,江门原创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首演,演绎华侨华人爱国心,擦亮了世界记忆遗产的城市名片,也是江门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舞蹈之城的城市形象展示;12月,大型沉浸式诵读剧《侨批·中国》成功首演,以家书诵读的艺术形式感动了广大观众;今年4月,大型音乐剧《小鸟天堂》亮相北京,成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在江门,侨乡文化插上时尚之翼,用艺术的方式打开,陆续推出一批戏剧、歌曲、文创等题材的文艺创作产品。

“舞剧把舞蹈与侨批文化结合,形式很新颖,很好地展示了五邑华侨先辈的奋斗历史和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观看《侨批·家国》,让美国旧金山广府联谊总会顾问马炳良深受触动。“五邑华侨先辈不求回报、热忱报国的精神,也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接续奋斗,为祖国和家乡发展作贡献。”马炳良说。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正打磨提升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创作质量,以“揭榜挂帅”形式推动侨乡文艺精品实现本土化培育。

过去一年,江门涌现了一批精品力作,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共有261项作品获得省以上奖励。比如,医生摄影家史维获得中国艺术基金,省、市摄协为其举办“人民健康守护者的故事”专题展;音乐家张瑞荣获“我爱你中国”——郑秋枫声乐作品竞唱展演“最佳演绎奖”;影视协会崔少红拍摄的专题纪录片《玲珑村的守望》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播出。

今年以来,江门文艺创作、文化发展喜讯不断:江门原创粤剧《海永无波》获“戏剧中国”2021年度戏曲类“最佳剧本奖”,开平市作为全国10个单位之一被授予“中国摄影之乡”称号,“井喷的年代——中国侨都(江门)1869—2019华侨华人美术历史文献展”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走进蓬江区潮连街道富冈图书馆,漂亮精致的彩色琉璃窗和中式建筑,暗含着不同时代的印记,碰撞出独特的韵味。这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建筑,修缮于1958年,并成为广东省首间农村图书室。如今,这座图书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山水田园间凝聚起满满的文化自信。

一个村落,一家书屋。在江门农村,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30个农家书屋,星星点点,各具特色;208万册图书翰墨飘香,是农村群众汲取知识的宝库。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农家书屋阅读资源配置”为切入点,把加强农家书屋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让书屋这块“小阵地”发挥出更多“大力量”和“大智慧”。

公共文化场馆,既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厚重文化,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江门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前,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市侨博馆新馆升级改造主体工程和陈列布展工作也基本完成。改扩建后的市图书馆“颜”“智”大增,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今年38岁的蔡志鑫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来江门工作10多年了,每逢周末就带着孩子到市图书馆阅读,他说:“江门崇文重教美名远扬,这几年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强,全民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了解,江门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去年新建7个省文化和旅游服务“两中心融合试点”、17座“粤书吧”,全市“粤书吧”达到24座,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73个镇(街)的文化站全部达省一级站以上标准,是全省7个全部达省一级站以上标准的地市之一。

此外,“十分钟文化圈”“周末有戏”“结对子种文化进基层”“高雅艺术进景区”“公共文化进基层三百工程”等文化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把最新、最精彩的节目送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今年端午假期,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随着跨省旅游恢复,人们的出游半径进一步扩大。据市文广旅体局统计,端午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59.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79%和50.76%。

一叶可以知秋。文旅产业的“火热”,吹响新一轮文化强市建设的冲锋号。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模式,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文化创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范地。

南海之滨,西江与蓬江汇合处,江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水文条件,催生了陈皮、古典家具、小冈香等文化产业,成为江门一张张文化名片。在新时代,“崇文重教”的民风底蕴催动江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促进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门购书中心是江门市民爱“打卡”的网红书店。这里经营图书种类有10万多种,数量将近60万册,是江门目前面积最大,图书品类最多的书店。其营业面积达5600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三。图书销售总量一度位居广东新华发行集团门店销售第一名。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江门通过举办任溶溶童书节,实现了优质童书展示展销、作品发布、作家交流、阅读互动、文创开发等功能,为江门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童书创作提供了展示、提升、发展和利用的专业平台。这是江门童书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将有力吸引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人才、企业、资本向江门集聚。

除了图书出版、销售等产业,与书籍相关的印刷产业也是江门近年来扶持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江门还是“中国印刷产业基地”,据2021年印刷业年报统计,全市共有印刷企业1325家,营业收入217亿元,工业总产值227亿元,从业人数超过4.3万人。

去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期间,市委宣传部针对部分企业反映境外印刷业务需现场递交纸质材料,程序繁琐、办理时间长,不利于企业的快速生产等问题,研究开发了“私人定制”的网上申办系统,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为1天,让全市印刷企业受益,助力企业平均增加4000多万元产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