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行业市场需求很大,年平均增速在30%以上。但是,行业超亿级的企业凤毛麟角。”

“因为种种原因,企业进入了增长停滞状态,业务很难实现突破。我非常焦虑,团队的一些伙伴也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了离开。”

身在企业创意服务行业,这是混沌同学包一达切身遭遇的至暗时刻。2010年,他成立了品牌设计与创意服务公司,稳健发展后,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资料图片)

白茶品牌“白大师”包装

图片来源:白大师

行业受限、公司陷入增长瓶颈、甚至进入衰退期、业务无法展开……这些问题是很多公司创始人永恒的梦魇。

非标创意行业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如何破开困局?甚至绝地反击,在一个非标的创意行业,持续打造出爆款产品、品牌呢?

前不久,混沌创商院2期校友包一达做客混沌直播间“创商,为改变发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如何通过一思维,提出真问题,且找到本质解。

2019年,在学习混沌创商院课程后,他成立了“盒立方”,切入包装研发和定制生产赛道。2020年,创立白茶品牌“白大师”,解决了传统茶与年轻人新需求的矛盾点,在内卷严重的茶行业迅速刮起了跟风浪潮,被“疯狂致敬”。这些都是在混沌学习之后比较完整的案例再现。

以下内容,根据直播内容整理:

直播嘉宾| 包一达 厦门美锐文创/盒立方包装创始人 混沌厦门创商院2期校友

案例教练| 赖智斌 混沌厦门执行社长 混沌创新领教

一、“为什么创意设计行业做不大”

1、美锐的至暗时刻

我的第一个企业美锐,主要是做企业服务板块的,基本服务了从品牌策划设计到执行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团队大约有60人,大部分是技术型的人员,比如设计师、策划文案等。

从创立美锐到2018年,每一年发展都呈稳健和快速态势。但2018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陷入增长停滞状态,业务很难实现突破。

我非常焦虑,团队的一些伙伴也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了离开,这时候朋友推荐我到混沌进行了学习。

正好2019年混沌推出了日本游学活动,大家都在做思维锻炼,进行PK答辩,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场域。这次游学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因为我也上过其他商学院,大多是讲述管理或者系统化理论,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要先去定义一个核心问题,即企业增长停滞、面临失速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什么是失速点?布莱恩·阿瑟说,在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极限出现的那一刻。技术在遭遇极限点之后只能就此停步,极限点就等于失速点。

著名报告《失速点》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企业一旦到达失速点,只有4%的企业能够重启增长引擎。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这是最大的麻烦。

善友教授说,关键要素发生十倍速变坏,就是企业失速点来临的信号。

根据混沌的第二曲线模型。公司第一条曲线会遭遇极限点,然后会出现非连续性,你需要一条新的第二曲线,才能打破这个极限点。而第二曲线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点,叫破局点。

第二曲线模型

如果你想让企业长寿,有两条方法论:

第一,尽量延长第一曲线的生命。

第二,在第一曲线到达顶点之前,就要开启独立的第二曲线探索。

为了破局,我当时定义的一个底层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创意设计行业做不大”,我自己所处的行业叫创意设计行业,它其实是比较典型的非标行业。

2、为什么创意设计行业做不大

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层一层剥开世界的表象,然后看到事物的本质,再从本质出发去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所以一思维是一种追问的方式。

通过混沌课程的学习,我学会了用一思维向下深挖,逐级抽丝剥茧。

我发现其实设计行业整体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而且它每一年的增长是跟随整体经济和商业需求发展的,增速是很快的,年平均增速在30%以上。但是,这个行业超亿级的企业凤毛麟角。

第一曲线内部压力

为什么我们感觉行业增长如此受限?我发现行业里,标准化缺失带来了严重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问题。

对此,我归纳了几个痛点,可能很多同学所处的非标行业也存在类似痛点,比如咨询服务行业、法律行业、代运营行业、茶行业、礼品行业和创意设计行业。

第一个痛点,人员素质不稳定

深挖下来,这是第一个痛点。首先新进的员工成长特别慢,短期上岗试错的数量特别多,成本也非常高。

其次员工状态好坏起伏非常大,更多是靠个人行为来影响整个交付成果。今天状态好就能做一个85分的产品,明天状态不好,连40分都达不到。

第二个痛点,时间成本高

设计行业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喜欢做高端大气、收入高、频次低的项目,成本跟时间都投入在粉饰案例和粉饰团队的一些背书上。举个例子,完成一个PPT,大家花在做特效和技巧方面的时间,要比研究PPT本身内容的时间更多。投入的成本与最终成果没有直接关系。忙碌一整年,实际有效的成果也并不多。

第三个痛点,客户需求频次不高

客户的需求频次不高,时间跨度特别大,导致内部作业团队的成本和产能特别不理想,有时候一个单子都没有,有时候一下子来了好几个单子需要完成。

第四个痛点,供需信息不同频

需求方对自己想要的成果、路径和内容不清晰,他们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供给方希望客户的要求不要过于清晰,太清晰就会导致整体价值感和内容变浅。双方对于成果把控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这也是行业中存在的一个潜在问题。

二、用一思维打造“盒立方”

创意从业者的思维局限

既然认识到了行业中掣肘我们的问题,如何破局呢?

2019年,在学习混沌创商院课程后,我用一思维打造了“盒立方”,切入包装研发和定制生产赛道。

我们先来回答一思维三问:第一问:什么是一。你关注的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1、创意者和创意行业的“一”

每个从业者都有一个自己的盲点,甚至是维度的盲区。这是我在混沌接受的比较震撼的一个观点。

举个例子,一个喜欢美食的人开餐厅,想做出顶级美味,如果经营的好就成为了米其林餐厅。但100个米其林大师加在一起,也成为不了麦当劳。米其林追求仪式感和个性化,麦当劳追求的是高效精准快速,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那创意从业者的思维局限是什么?匠人思维、艺术家思维。大量从业者的视角仍旧是供应端视角,极度缺乏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

那创意从业者的思维局限是什么?

他们事业、或者个人的“一”会是什么?我想更多的,是对文化、对美的一种追求。他们爱自由、爱不同、爱艺术,就是不爱标准。

所以一些设计师们会更加强调自己的稀缺性,不想做大,出手一次收费就特别高。

这也是供需失衡的一个诱因,一些需求方找设计公司,心里又爱又恨,不知道具体费用是多少,导致不敢进门。还有一些客户喜欢选择刚毕业的设计师,因为费用和预算比较低,让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设计师无法得到合理匹配。

我们再接着深挖,创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你能够凭空创造出一样东西吗?

其实所有新的事物都是在旧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快速持续生产创意的核心,其要诀就是:永远不瞎创意。不要搞出一个所有人都不认识、看不懂的伪创意。

更直接一点地说,世界上没有什么原创,所谓的创意创新,其最大的奥秘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旧旧得新,是我们进行品牌创意时的核心方法。

2、击穿标准化

探究之后,在2020年那个春天,我陷入了两难。原有的企业是重创意化、个性化的,我的伙伴都是设计、策略、文案高手。要是推进标准化,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才华就会成为标准化的绊脚石,那要不要推进标准化?

“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也是天赋所在的,又是社会所需要的那个点,然后用你一生去击穿它。”这句话带给我很深的思考。根据一思维,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一个点上,击穿才有可能。

所以在找方向的时候,我套用“一思维”去寻找可以击穿它的点。

用“一思维”去寻找可以击穿它的点

我热爱的是设计和创意,擅长的是交互跟工艺执行,只要找到当下周边环境有怎样的商业需求,把自己擅长和热爱的这个点找出来,就找到了一个比较正确的答案。

第一步, 寻找十倍速红利

丘吉尔说,“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

我们发现受大环境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但需求量反而增加。伴随网红直播崛起,碎片化、高效、高频、高性价比的个性化包装需求量增大。包装设计需要匹配直播带货,要有自传播性。

寻找十倍速红利

需求方的特别需求就是差异化,产品完成后还需要宣发,然后进行高效的SKU迭代。

而此时,包装供给方的特点是,工厂缺乏商业研发基因,生产价格开始内卷下降,很多工厂的费用比以前更低,优秀的供应链产能出现了空缺。

所以2020年,我们在寻找十倍速红利时,明确了一个破局点是必须要抓住的——如何能提供高效精准的差异化包装产品。

第二步,用错位竞争选择合适自己的赛道

大方向没有问题,但设计行业太大,我们要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就要用错位竞争来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赛道。

我们用一思维的方式,寻找最小本质解。

用一思维的方式寻找最小本质解

先给设计行业横向切一刀,可以重点做包装设计;再纵向切一刀,重点做礼品包装设计;然后再慢慢切割,做高效设计、做生态化快设计等等。只要赛道切的够细,那我们的整个精力、资金和能量就可以在这个最小的“一”里面去寻求突破。

要注意的是,每一刀都不是凭空切的,是要靠验证选出最合适的。

我们以生产结果为导向,可以避开线上设计创意公司的竞争。我们身处厦门,自带区域优势。厦门是全国的茶叶、燕窝等滋补品的礼品集散中心。此外,我们还有多年的积累优势,有很好的工艺师、结构师、打样师、建模师,通过这些经验,我们层层下探,才切出了“一”赛道。

所以我成立了盒立方,定位是包装领域的细分赛道。

第三步,击穿标准化,提升效率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执行,去提升效率。解决这一点,我们就能吃到这一波红利带来的大量需求。

任何一个非标行业都不是100%的非标。利用“第一性原理”,我们找到了非标行业里可以标准化的部分。

寻找最小标准单元:人们总是追求新品,总想弄出点别人没见过的、看不懂的,这样就觉得有创意了。但在混沌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点发现触动了我。

在元素周期表完善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新物质、新材料层出不穷。我想,设计行业有没有可能也存在一些类似元素周期表的最小基础单元?

一旦我们认为确实存在这些最小单元,就可以把它定义成MVP。这些单元就像一块块乐高积木,最终被搭建成一个完整的美好的作品。例如,某品牌的爆品包装打造,可以先用爆品策略确定盒型、版面;再继续根据消费者痛点,选择国潮风、轻奢风等等风格。

通过这种聚焦,我们拎出了36个设计基础单元方法体系加产品体系,演变出了无数不同设计。可以满足小至包装、大至品牌创意的设计,让创意简单、高效、丰富。

我认为标准化是为了更好的创意。正是统一的标准件,组成了创意设计的基石,让设计师、创意者们能更快、更精准地构建出多彩纷繁、风格迥异的作品。

标准化的关键环节点:标准化创意不是扼杀创意。把大量时间省下来,聚焦投入到关键的那一个点,才有可能击穿,产生更好的创意。

所以创意标准化的关键是确定比例。我们慢慢把它拉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比例,80%的底层标准化、体系化+20%表层非标、个性化。

这样虽然有可能扼杀了极其少数的天才作品,但是能大大增强对成果的把控。当创意内容被标准化,产出的品质就会非常稳定,品牌获得好创意就不再像“抽盲盒”一样。需求越明确,成品就会越符合预期。

创意的标准化,也能解决品牌的商业问题,降低品牌传播成本和顾客记忆成本,最大程度上打造品牌的熟悉感,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品牌,影响其选择偏好。

3、如何在执行中对人、货、场重构

最终我们深挖一步,用户的需求真的是包装设计吗?其实,用户要的是更精准能卖货的包装。

在开始执行标准化的过程中,对人、货、场进行重构,这个过程特别难,但是很重要。

人:团队人才梯队的重构,带来了不少阵痛与问题。

传统的创意型公司,人才都是大师化、非标化的。重新定位后,这些人需要变成相对偏标准化、服务型的人才,要提供管家式的服务和标准化服务,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那原来的创意型人才应该在什么位置?现在主要做研发和形象,这些人有思路、有经验、有商业逻辑,他们一方面是在开发最小单元组件,另一方面是在开发整个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这么理解。

货:货是围绕客户精准需求的。

比如说我们做包装设计,横向有36款基础包,纵向有多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不同的设计风格。

同一款产品就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千变万化,比如调节一下尺寸,就可以装食品、礼品、茶叶、文具等等,这仅仅是一个案例。

场:更加的模块化、系统化、矩阵化的展示,现场快速进行选择和定制。

我们正在开发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让客户通过数字化系统定制产品的包装,这是借鉴游戏中的捏脸系统和NIKE的id快速定制来实现的。

4、增长飞轮

总之,经过一思维战略调整之后,效果和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原有的模式收费高、耗时长,接洽人员不是老板就是设计总监,合作内容不清晰,服务频次低,提交成果是设计图;调整后,高效的精准设计收费低、耗时短,接洽人员是销售经理和服务管家,合作内容是标准套餐,服务频次高,提交成果是成品样包装。

增长飞轮

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性价比越高,用户满意度越高,用户越多,收入就越多,这就属于正向的增长飞轮。

我们在做事业的时候,不单是在赚流水的钱,更多的是累积了:

一是标准模具体系;

二是设计产品专利;

三是标准化流程手册;

四是数字化定制平台;

五是战略供应链资源;

六是一站式流程展厅;

七是精准私域客户池;

八是高效精准生产线。

增加第二曲线后的两块业务互补

第二曲线的产生,反向带动了原有第一曲线的业务爬坡。原有品牌设计的业务作为新包装模板研发,第二曲线作为流量口,把有品牌设计需求的高端客户反哺给第一曲线。

我们总结了非标行业持续输出爆品的逻辑:

一是找到最小单元的一,属于你的“一”;

二是通过“一”的延展,完成行业相关基础拼图(元素周期表);

三是通过10倍速洞察、错位竞争、用户核心痛点来确定方向;

四是基于元素拼图通过组合创新,完成1-10、10-N渠道战略,该逻辑同样适用于传播战略;

五是试错迭代,优化打磨基础拼图。

三、用一思维打造爆款茶“白大师”

既然掌握了以上的爆品包装打造逻辑,我们能不能把经验迁移到另外的领域。甚至不只服务品牌,而是打造品牌呢?

2020年,我们的茶叶品牌,“白大师”横空出世。用爆品包装带动内容营销,再带动品牌的全域的打法,击穿了另外一个非标行业——“茶”。

“白大师”解决了传统茶与年轻人新需求的矛盾点,在内卷严重的茶行业迅速刮起了便携白茶同类产品的跟风浪潮。截止2022年5月,白大师自营、经销店数量遍布全国;在抖音、淘宝、天猫等电销平台,销量占据领先地位。

1、内卷严重的茶行业如何找到破局的“一”?

内容媒体时代,当下新的四大渠道变成了直播、短视频、种草裂变和私域流量。我们认为掌握年轻人对茶的社交需求,就掌握了茶的未来。

茶商业的痛点都有什么呢?

一是传统茶行业有品类,无品牌,大家都在打品类价格战;二是市场大环境变化,随着直播以及内容电商崛起,同质化更加快速,内卷降价过程变得更快更短,没有爆品几乎很难增长;三是传统茶包装主要解决容器和美观两项需求,在当下竞争力远远不够。

年轻喝茶客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呢?传统白茶喝着麻烦,新茶饮又没有底蕴。传统白茶为什么麻烦,因为泡茶需要按次撬,难以控制用量,且容易产生大量茶碎。传统茶饼体积大,不易携带,场景过于局限,消费频次低。

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喝茶既方便又不失仪式感。

一款爆品如何能迎合当下商业竞争2大要素

所以我们总结,一款爆品一定要迎合当下商业竞争的两大要素,即精准和快速。精准是用减法来确定赛道,快速用加法来制定营销。

2、白大师的一战略

白大师的一战略

第一,赛道舍百取一

最后我们的定位是,只做三年以上福鼎白茶,便携精品白茶差异化细分赛道。我们做出的定量茶饼,一次一泡非常简单方便。茶饼非常轻薄,一次可轻松携带6泡茶。

在产品定位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的原则就是舍百取一、错位竞争。先做减法,确定哪些赛道我们不做,宁可舍掉一百个不做的,重点只做一个最合适最精准的,然后将精力、资金以及优秀的团队全部聚焦到这个点上去寻求突围。

第二,找到最本质的意义

我们为白大师的营销找到了一个本质意义,叫“小方片,很方便”。

包装的创新在这个本质上展开,每一块包装的颜色有什么意义,年份信息怎么体现,都能影响到转化率。并且可以跨界组合创新,把定量茶饼装在男士雪茄盒或者女士眼影盒里。

第三,正确的事情重复做

在打造爆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个逻辑:正确的事情反复做。

之前做创意的时候,很多人比较忌讳反复出现的东西,认为这样非常低级。但在整个抖音的生态下,越是反复触达,它的效果越好,所以,我们让“小方片”成为基础单元,不断重复出现在展厅之中。

重复才是品牌。

通过最小单元的爆品来降低获客成本,增强了消费者的粘性,推动消费者回购和互购,使销售额明显提升。

怎么才能验证效果呢?我们想追求的是“右边的销售GMV与左边的品牌势能”平衡,即品效的同频合一。

品牌长效增长的天平效应

第四,单点破局带来全域增长

通过爆品包装带动内容营销,再带动品牌的全域。这个打法其实也是“一思维”的打法,即通过单点破局来带动全域的增长。‍

比如我们聚焦在抖音,是出于对抖音的十倍速红利的判断,它的流量红利、展示红利、品牌宣传红利……我们几乎舍弃一切只做抖音这个渠道,将抖音的闭环彻底打通,形成了发动机效应。像马未都、罗永浩这些优秀的达人都愿意为你分发,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变现口。

在线下,我们在两年时间里形成了800—900个经销商渠道。因为白茶本身有增值跟收藏的属性,品牌的价值越高,整个产品的价值越高,所以并没有花太多营销成本。

3、白大师的破圈成功,可以总结为四力四值

四力:

一是产品力,品类战略,做到细分赛道的第一。最好做到人无我有,产品基础品质好,供应链有门槛,产量能规模化匹配;

二是生命力,长期主义,爆品的生命力不仅要旺盛,更要持久。前期以单品模式起盘,后续有很强的延展性,可与上下游产品产生紧密链接,能转变成为品牌的经典持续产品;

三是消费力,消费主义,反复消耗频次要高,产品最好具有合法成瘾性;

四是传播力,产品要有自传播属性以降低传播成本,令消费者也是传播者。

四值:

一是信任值;

二是高颜值,一看就爱,超高辨识度,好晒图,迎合新媒体、新渠道;

三是体验值,特色造型,打开和使用有仪式感,给足使用者尖叫的理由。陈列道具化,可融入场景化营销;

四是附加值,赋予物质之上的精神价值,比如文化价值,或IP化,有卖点,有稀缺性,有明显产品溢价。附加值可以驱动多种渠道。

最后,总结一下,爆品破局实际上是基于“一思维”的立体化延展。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爆品是一点破局后的立体化的优势集合。

同学感想

问:

包总可以和大家分享下在混沌创商院的学习感受和具体收获么?

包一达:

有两个比较大的收获。

第一,我在企业经营方面找到了第二曲线,让我能够以坦然的心态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我知道自己可以找到问题的本质,并且通过拆解组合去击破问题。越是遇到问题,我越想试一下学到的这些模型跟方法好不好用。

第二,因为我自身从事服务型行业,涉及很多行业知识,可以通过跨界视角、跨界需求和痛点来反复修正自身的一些认知,也给了很多客户底层逻辑支持。

问:

包总觉得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来混沌创商院?

包一达:

有两类人特别适合。第一类,身处传统行业但想转型的创业者们。一直找不到转型的突破口,想找到第二曲线的传统企业是很适合来创商的。

第二类,在新的内容平台获取了第一桶金的年轻创业者们。创商能够教给他们更多的反脆弱跟抗风险性知识。他们这类人在目前兴起的行业里起得快、去的也快,如果找不到自身比较关键的基础单元和“一思维”框架,就不会清楚自己眼前的收益跟利润是怎么来的,它的持续价值在哪里。

加入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