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图片来源:pixabay

如今的上海,都市白领已不再大喊“我要买咖啡啊!”,而是学着关心粮食和蔬菜。

号称“上海咖啡性价比之王”的Manner,也相继暂时关闭了位于浦东和浦西的店铺,等待整座城市的春暖花开。

可就在一个月前,Manner一则“10城200店齐开”的微信推文曾引来业内外一片震动,半个多小时就阅读量超10万。没多久,Manner又宣布开通外卖,不少老粉喜出望外。

MannerCoffee微信公众号推文评论

图片来源:公众号@MannerCoffee

一度被誉为“小而美”的Manner不仅走出上海、开店开出了瑞幸般的豪横气势,也因应潮流、放弃了力保风味不做外卖的坚持。似乎Manner成为精品咖啡连锁头号选手,正面迎战星巴克、瑞幸,只是时间问题了。

曾说要“慢慢走”的Manner,开始着急了?万亿咖啡市场抢滩中,留给Manner的机会还有多少?

MannerCoffee微信公众号2018年5月15日推送

图片来源:公众号@MannerCoffee

一、“Manner,更咖啡”

在上海,爱上Manner是很容易的事。即使是管控时期,很多人也念念不忘。

能在这座遍地咖啡馆的城市,把一个2平方米的小档口做成网红连锁,除了运气,Manner当然还是靠自己。

高性价比一直是Manner的标签之一。最会过日子的人,会带上自己的杯子点一杯10块钱的浓缩,兑上热水,实付5元,收获一杯蜜雪冰城同价美式。

自带杯折抵的环保文化其实早就跟着星巴克进入国内,现在星巴克自带杯每杯减4块。但当初星巴克纸杯是重要的“社交道具”,不拍照约等于白喝,环保什么的更是没影儿。

到了Manner的手上,一面坐享星巴克打开的国内咖啡文化氛围,另一面将自带杯发展成为自己的“灵魂设定”,自带杯“打咖啡”立减5元。

虽然打一杯拿铁只要10块钱,但出品并不含糊。前星巴克咖啡师小王就很欣赏Manner的高性价比,10块钱也能喝出咖啡的风味,反观价更高的星巴克,常常只觉得焦苦。

Manner咖啡师还会像在各种独立小咖啡馆里一样,认认真真给你拉朵花儿,乃至独角兽、冰墩墩,全都不在话下。

如果说星巴克是曾经的美式中产生活理想,那Manner就是北欧小资生活追逐者的精神家园。黑白简洁风,自带环保杯,偶尔还有“菜场店”煎饼配咖啡的地气,没有比这更有范儿的咖啡10元店了。

“菜场店”煎饼配咖啡

图片来源:公众号@MannerCoffee

咖啡一旦变成日常消费,经济实惠固然重要。而很多几大十块精品手冲喝起来也毫不手软的人,能在这里缴了械,还是因为Manner的整体“调性”。

《2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费趋势洞察》数据显示:线下咖啡消费者中,超过七成为都市白领。在很多懂咖啡、爱喝咖啡的上海白领眼里,星巴克这样的大连锁是没有灵魂的,“Manner的品位好很多,更咖啡。”上海白领Flora说道。

虽然要说性价比,Manner其实不一定比得过高歌猛进、门店总数已超越星巴克的瑞幸。

瑞幸除了一贯的优惠券大法,也早琢磨起了精品咖啡,再算上比Manner大一号的杯型,性价比总分更高。

谁是“性价比”之王

图片来源:新摘商业评论

但Flora和朋友都很少喝瑞幸,从碰瓷星巴克到财务造假,瑞幸给他们留下了“low”的印象。瑞幸比Manner更年轻,跑得更快,也有更多的阴影需要慢慢祛除。

红餐网联合创始人、红餐品牌研究院院长樊宁对有意思报告解释称,相比打造“第三空间”的星巴克,玩转“社交裂变”的瑞幸,Manner更能让人记住的,是它一直宣称的、只想做一杯醇正咖啡的态度。

对上海咖啡青年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Manner不再慢慢走?

新消费渐冷的时候,只有咖啡市场宛如摄入大量咖啡因,心跳加速,亢奋不已。

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2025年预计将迈入万亿市场

图片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2025年预计将迈入万亿市场(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如果说是星巴克启蒙了中国咖啡市场,是瑞幸让这把大火越燃越旺,那么Manner,一开始就挑中了那条曾少有人走的路。

Manner宣称要“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面对的更多的是已经有一定咖啡饮用和消费习惯的成熟消费者,代表了中国咖啡市场成长中的精品化走向。

这时的Manner不仅讨好了一群不断壮大的消费者,也成了资本的宠儿。

曾投资过京东、美团、叮咚买菜的上海“风投女王”徐新,发掘出了Manner。

2018年,她看中了当时只有7家上海门店的Manner,向其抛出8000万投资。

就像世纪初美国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很快被钱盯上的小店Manner,进入与巨额资本共舞的快速成长阶段。其后的几笔融资,都来自头部机构。

Manner融资

图片来源:企查查

拿了钱,必须做事。一度螺蛳壳里做道场的Manner,不得不向外“进化”。

上海还是大本营,继续多开店、开大店,简餐、烘焙、周边、电商全做起来。其他高线级城市也要慢慢发展,全国的打工人都值得拥有更好喝也更平价的咖啡。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Manner的快速扩张既是受资本驱使,也是大势所趋,未来五年将是咖啡市场重大的成长期与红利期,错过可能就是永远。

何况比起动辄一年开店数千家的瑞幸,Manner走得并不算太快。

10城200店齐开,大跃进式的开店宣言更像是一次事后张扬的营销活动。

以北京为例,根据大众点评App上的顾客评价时间,包括望京店、金地中心店等在内的大量店铺其实早已开业迎客。

这也不是Manner第一次玩多店齐开,搭配免费三天打咖啡活动,声势浩大,得心应手。

Manner多店齐开

图片来源:公众号@MannerCoffee

三、离开了上海,谁还会爱Manner?

看起来安步当车的Manner,眼前并非全是好风景。

浪潮之下,中国也同美国一样,至今没能孕育出一个新的星巴克。因为精品咖啡要想规模化,天然具有难度。

使用半自动咖啡机的Manner,出品更加依赖于咖啡师。北京某门店的咖啡师告诉有意思报告,Manner的薪资相较同行更高,每天工作八小时也会更累。

2000年前后,星巴克选择放弃半自动咖啡机,转而定制更贵更精准的全自动咖啡机,不仅更加高效,也能够呈现更具可复制性的现磨咖啡。

要做大规模连锁,守住下限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大家经常调侃星巴克“难喝”,就算难喝,也要全体一致地难喝。

尽管门店咖啡师表示,他们都在上海接受统一培训和实操,使用的原料和手法也相同。但就小王去过的多家店铺而言,她认为在上海Manner整体体验好于北京,而北京的不同店铺偶尔也会喝出水准差异。

不同批次的咖啡豆、不同的咖啡师,独立小咖啡馆能够创造出不同风味,连锁咖啡馆却可能因此败掉好感。

这正是Manner要警惕的,一旦开始大规模扩张,原先的风味优势、品牌文化很可能会被稀释,但对人员、供应链等硬性条件的要求却大大提高了。

特别是离开上海的Manner,也许店更大,认知度却更低,如上海那样的自带杯日常消费群体也更少。

Manner位于上海南阳路的“创始店”

图片来源:Manner官网

论社交空间有星巴克,论性价比有瑞幸,论精品有本地独立咖啡馆,上海之外的市场能否买Manner北欧小资环保风的账,还是一个未知数。此次200店齐开,Manner仍是小心翼翼,非上海店铺只占1/4。

樊宁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此前Manner一定程度上是以慢取胜,现在切换到快速发展模式,或需重新建立起成功的逻辑,其难度可能与二次创业相当。

这个不断成长、吸引力巨大的市场里,小公司需要钱,大公司需要变。长大了的Manner,正在十字路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