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成人食品市场的细分发展、食品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新一代父母饮食习惯与喂养观念的逐步升级,比起花样层出不穷的成人主食、速食、调味品的品牌和产品,更符合中国婴童的产品正面临市场空白。

近几年,专门针对婴童售卖主食、零食、调味品等品的品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于是便出现了经典的“市场行为快于行业标准”的现象。针对婴童食品的行业标准类目有限,目前执行的还只是2010年的标准,虽然在2011年和2012年修正后,还没有完善健全。

而当部分媒体鼓吹的“唯婴标”论引起热议,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选择?科学喂养和时间成本又该如何平衡?

婴标是否是唯一标准?

目前,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分类目录及业内实际执行婴标的产品只有以上少数几个品类产品,而目前儿童食品没有单独的执行标准。市面上几乎所有婴童食品品牌都或多或少存在非婴标产品,核心问题是无婴标可执行。

那没有婴标的产品就不生产、不吃了吗?近期看到一期关于“窝小芽卖的都是婴标产品吗?”的视频引起热议,消费者大部分的关注集中在亮点:

1.非婴标产品是否安全?

2.国标产品不是跟普通食品一样吗?给成人吃的怎么能给宝宝吃,并且以此太高价格。

针对这两个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首先,什么是婴标?

婴标是业内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5项涉及婴幼儿食品标准的简称,婴标食品即生产执行标准为以上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预加工食品,只有《GB10765婴儿配方食品》、《GB10767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9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70 婴幼儿罐装食品》 、《GB22570 辅食补充营养品》5项。

据调查显示,90后年轻爸妈对辅食有着更加细化的需求,除了基础的面条、米粉、米糊等产品外,各种拌饭辅料、油类、泥类、酱类等辅食产品也备受新生代父母青睐。而针对这些产品,本身就没有婴幼儿食品标准可以申请。

那不满足婴标的就一定不安全吗?

只要满足国家生产标准,符合食品相关资质的,就是安全的,这点毋庸置疑。大部分粗加工食品,如大米,本身没有标准可询,但大家并不会认为它不安全。

所以衍生出第二个问题,国标是不是就只能给成人吃?

国标的前提是安全,那适不适合婴童食用呢?这个就需要严格参考配料表的添加成分。婴童食品应该严格遵循“低油低钠无添加”的标准,如果配料表是干净的,那可以根据宝宝发育情况酌情食用。还有些家长会怀疑配料表虚构,这点可以完全放心。只要是有相关产品资质证明的都可以相信。

婴童食品价格通常高过成人食品,在同样的国标下,婴童食品要遵循更严格的“低油低钠无添加”标准,对产品的把控也更严格。更优质的食材、更简单的配方,在原料和研发的成本加持下,整体费用自然也会有所增加。

给孩子选的食品究竟该参考什么?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婴儿满6月龄后仍需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各种食物。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辅食是指除母乳和/或配方奶以外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在13-24月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学习自主进食,并逐渐适应家庭的日常饮食。

在实际喂养中,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们会发现他们不再满足于单调的配方米糊和面条,他们希望接触和探知更多的食品。这些产品大部分没有婴标可以申请,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更应该多方验证。建议参考以下几点:

1.认准有资质的厂家或商家,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2.详细阅读产品标签,确认有无不能用于婴幼儿食品的添加剂,以及有无自家宝宝会过敏的原料。

3.关注产品的食物形态和食用方法,确保进食安全。

4.可以向商家了解产品的相关资质,有疑问或必要时可以向商家索要相关的检测报告。

5.始终坚持在接触新食物时,先少量尝试以观察宝宝的食用情况。

正如家长自己买菜自己烹饪做出的食物,因为保障了配料干净和食材新鲜,所以不会去针对这个是不是满足婴标。同样在外购买的婴童食品也是,有婴标固然简单,在没有婴标的时候就更需要自己的判断。

现在科学喂养的观念逐渐深入,妈妈们都知道不能再给宝宝吃单一的白米饭,要营养均衡饮食多元化,还要宝宝爱吃,但妈妈们不是超人,不可能每天都早起几个小时做好宝宝的一日三餐,这种时候,可靠的婴童食品正是相对的解决方案。

归根究底,科学育儿是要减轻焦虑,而不是制造焦虑的;科学育儿给予大家一个明确方向,而不是一个唯一选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