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黄万波在巫山猿人遗址石碑旁介绍情况(本组图片由记者谢智强摄/视觉重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8日,中国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工作人员在龙骨坡化石点旁忙碌
200万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巫山龙骨坡的山洞里,“巫山人家族”正在享用着丰富的晚餐。但这顿晚餐后不久发生的一场灾难,让他们被迫离开这个家族居住了50万年的“家”。
8月20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用他多年的研究,揭开了生活在200万年—250万年前的“巫山人”的生活场景——
“想象一下吧,在苍茫而又遥远的时代,长江三峡一带的山水间,那些‘古人类’,在林间河畔,采食、攀爬、走动……弯着腰、弓着背,臂膀用力击砸,将石块弄出棱角来。”
吃
“最后的晚餐”穿越200万年后给出了答案
“巫山人”吃什么?他们的食物是如何获得的?
“巫山人”留下的“厨余垃圾”,在泥土中埋藏了200万年时光,直到2003年,被黄万波等在内的专家们发掘出土,才最终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这堆“厨余垃圾”,被黄万波戏称为“巫山人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有什么?
百余块动物骨骼层层叠压堆积在龙骨坡的泥土之中,黄万波等人用了足足3年时间,才将它们一一从泥土中分开取出,并拍照留档。
“经过我们的仔细甄别,这一百余块动物骨骼全部属于食草动物的残骸。”
由此,巫山人的主要“荤食”得以初步确定:彼时的“巫山人”还未学会用火,他们以生吃牛、马、鹿、麂等为主的食草动物果腹。
就在黄万波刚确定这些骨骼所属动物种类多的同时,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开始困扰着他——为什么这上百块骨骼几乎都是这些动物的四肢部分,它们的躯体去了哪里?
黄万波说,只有一种可能,这些食草动物的四肢骨骼残骸,是“巫山人”食用后扔掉的。“200万年前的他们已经非常聪明,在外打猎后无法搬动大型动物时,就将肉最多的四肢‘砍’下搬回居住的山洞之中,作为食物。”
于是,一幅“巫山人”的生活场景被描绘而出——每天清晨,“巫山人”出现在有水源和食物的地方,他们在林中采摘野果,在草丛中捕捉昆虫,用简单的石器或许还有木棍捕猎大型动物,将猎物拖回他们居住的洞穴中食用。
住
“巫山人”的家一面环山三面向阳
龙骨坡溶洞无疑是“巫山人”的家,那么为什么250万年前,“巫山人”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呢?
黄万波说,龙骨坡遗址是一个洞穴,洞的形状是垂直的,非常适合居住。山洞一面环山、三面向阳,洞口视野比较开阔,可以看到整个盆地。同时,洞穴所在位置阳光照射充足,刮风下雨可以躲在里面,是完全依赖大自然的“巫山人”最合适的住所。
龙骨坡里堆积着非常深厚的“巫山人”文化遗存,“通过这些堆积物,我们发现,‘巫山人’至少在龙骨坡生活了50万年的时间。”
但就在品尝过“最后的晚餐”后,不久,“巫山人”却整体搬离了。因为“最后的晚餐”发现地,已经非常接近地表,在其之上的地层中,再未寻到“巫山人”的生存痕迹。
行
离开龙骨坡后的下一个落脚处至今无从得知
说走就走,原因为何?
在考古发掘中,专家们发现“巫山人”居住的龙骨坡遗址,地质构造并不完好。有几块巨石,突兀地出现在遗址之中。
就是遗址中的这几块巨石,让专家们推断:“这些巨石,在200万年前,应该位于‘巫山人’居住的龙骨坡洞穴的顶部。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可能是其他的自然灾害,导致巨石从洞顶坍塌,砸坏了‘巫山人’居住的洞穴。”
“屋顶”塌了,以“巫山人”当时的能力,他们无法修复。
所以,就在遭遇这场灾难之后,“巫山人”被迫离开了他们的家园。
搬去了哪里?
“非常遗憾,目前无从得知,‘巫山人’在离开龙骨坡之后的下一个落脚处,我们还没有找到。”黄万波说。
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晟
编辑:陈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