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用龙形建筑构件。

烧制动物造型构件是黄瓦窑特色之一。

龙凤造型构件。


(资料图片)

北镇庙前山门上的建筑构件。

绿釉盖罐。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朱忠鹤文并摄

探新展

“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个展览全方位展示了黄瓦窑的发展历程。作为千年窑口,海城黄瓦窑在明清的朝代更迭中由民窑升级为官窑。在多位专家看来,海城黄瓦窑虽然知名度不及国内其他著名窑口,但它在东北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明末,山西侯氏家族来到海城烧窑

“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黄瓦窑的历史、工艺,再现了海城黄瓦窑从民间走入宫廷的辉煌历程。

黄瓦窑,地处海城市析木镇缸窑岭村,因海城旧称“海州”,所以黄瓦窑又被叫作“海州窑”。黄瓦窑主要为皇家宫廷、陵墓生产琉璃瓦,由此,人们还将其称为“琉璃官窑”。

记者从海城市内出发,沿着东南方向前行,大约行驶30公里就到了缸窑岭村。这是一处被群山环抱的村庄,黄瓦窑位于山脚下。民国时期以来,随着窑址的废弃,黄瓦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不是当地人指引,以及矗立在路边标记有“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记者很难将这个小山村与皇家御用窑址联系起来。

与记者一起采访的海城市文旅广电局文物科负责人刘鹏说,20多年前,省市文物部门曾对黄瓦窑遗址展开全面的考古发掘,考古结果显示,在千年前,这里就烧制民用器具,清朝时达到鼎盛。辽宁省博物馆此次展览中的很多文物来自这次考古发掘。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理多年前到过黄瓦窑遗址。他结合文献、实物等资料,对这处遗址进行深入研究。李理表示,黄瓦窑较大规模建窑是在明朝末年。明末,中原地区连年饥荒、战乱渐起,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纷纷越过长城,迁往口外或辽东地区谋生。此时,祖籍山西介休的侯氏家族迁入辽南地区,在海州析木城附近定居,烧造以绿釉为主的生活实用器皿。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统率八旗大军攻占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并一举占领辽南地区的金、复、海、盖各城。此后不久,他将国都迁往辽阳。史料记载,1621年六月,辽南海州所属析木乡归附后金,他们派人携带大批琉璃器皿拜见努尔哈赤,“献所制绿瓷碗、罐三千五百一十个”。努尔哈赤对这些精致的绿釉瓷器非常喜欢,对献物的匠人大为赞赏。他告谕诸贝勒、大臣:“素称东珠、金银为宝,何其为宝,寒者可衣乎?饥者可食乎?国中所养之贤人知人所不知,匠人能人所不能,彼等实为宝也!今析木城制绿瓷碗、盆、罐来献,实乃众国人有用之业也!”经他与诸贝勒、大臣商议后,下令:“以析木城地方来献所造绿瓷碗、盆、罐之人,以进献国家有用之物,授以守备之职,并赏银二十两。”

第二年,努尔哈赤在辽阳构筑新城,也就是“东京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还同时兴建了汗宫及八角殿等建筑。研究显示,努尔哈赤在修建宫殿时开始使用琉璃砖瓦。这些琉璃砖瓦的制造者就是海州析木乡侯氏家族。

2

从烧制民间大缸到御用琉璃砖瓦

在辽博展览中,陈列了包括龙头、龙尾等在内的多件黄瓦窑出土的皇家建筑构件。策展人、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工作人员温科学表示,尽管展览中的文物大多为皇家所用,但实际上,黄瓦窑最初以生产民间日用品为主。

温科学说,海城市析木镇一带盛产红、白瓷土,因此早在辽金元时期,这里就聚集了为数众多的小民窑。这些民窑以生产缸、罐、碗、盘及砖瓦等民间日用品为主,釉色多为当地人所钟爱的酱、褐、黄、绿等。其中,绿釉器多为灰胎,胎质疏松,烧制火候较低,暴釉严重;酱釉器以缸胎为主,胎质坚致,多施半釉,露胎处可见杂质较多,析铁现象严重。辽东一带冬季寒冷而漫长,生活在这里的人养成了腌菜、酱菜的习俗,于是带动了缸、罐等日用陶瓷器皿的规模化发展。因此,以生产大缸为主的析木民窑也被称为缸窑。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际,海州析木乡侯氏携带大批绿釉器皿拜见努尔哈赤的举动,大幅度提升了黄瓦窑的规格,让它一跃从民窑升级为官窑。

温科学介绍,黄瓦窑琉璃砖瓦的种类极为丰富,有40余种,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琉璃瓦,筒瓦、板瓦、勾头、滴水、当沟,这些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琉璃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这些图案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极富满族传统风格。

黄瓦窑琉璃的釉彩除黄、青、绿、白、蓝、紫等颜色外又增加了桃红、翡翠绿和孔雀蓝等十余种颜色,可谓五颜六色、碧瓦朱甍。在众多颜色中,黄瓦窑的琉璃釉彩尤以黄、绿为主色,是按照满族传统审美习俗烧制的。黄色因与黄土颜色一致,象征着中心和大地,经过长期演变固定为帝王的专属颜色。绿色则代表森林,寓意满族的渔猎传统。在清代,只有皇帝的宫殿陵寝和皇帝尊崇的坛庙可以使用黄琉璃,其他人包括亲王不许使用,亲王府和郡王府可用绿琉璃,而贝勒、贝子府则连绿琉璃都不许使用。

温科学说,黄瓦窑琉璃纹样丰富,以龙凤纹为主,此外还有莲纹、鱼纹、如意纹、卷云纹、剑把纹、牡丹纹、阴阳鱼纹、宝珠火焰纹以及仙人走兽等造型。仙人走兽中除行龙、飞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斗牛外,还有猪、羊、狗等与满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这些动物出现在宫廷建筑装饰纹样中是黄瓦窑琉璃的又一特色。

明末清初才跃升为官窑的海城黄瓦窑,因为起步晚、烧制产品较为单一等原因,它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窑口相比名气不大。但是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座清代官窑琉璃窑厂,它在东北历史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理表示,黄瓦窑是清代历史与清代皇家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黄瓦窑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在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汉、蒙古及其他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清王朝历史的演进过程。“黄瓦窑的历史是研究清代历史、宫廷史和清代皇家建筑史必须涉及的课题,在多项专业研究中均具有较大意义。”

3

在东北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沈阳故宫的八角大殿在清初称为笃恭殿,后改称为大政殿。它是融合了游牧民族大帐结构和汉族亭子式建筑而修建的正殿。该殿为正八角形,坐落在1.5米高的须弥座台基上,屋顶采用八角重檐攒尖式,所覆盖的琉璃瓦采用了黄琉璃瓦镶绿色剪边的色彩搭配。可以说,它开创了沈阳故宫独特宫殿建筑色彩的先河。

在中国封建社会,纯黄色的琉璃砖瓦只能用在等级最高的帝王宫殿建筑上。当时,侯氏家族在后金宫殿上运用黄色琉璃瓦镶绿色剪边,这种琉璃瓦搭配形式除了是因袭山西古建筑风格,实质上也使沈阳故宫在建筑等级上自降一级,从建筑形式上比较符合当时女真汗王的身份。此外,大政殿顶部还安置有彩色琉璃烧造的“宝顶”,分别由琉璃相轮、宝瓶、宝珠、海水云龙等组成。在殿顶八条垂脊上,分别站立琉璃烧制的蒙古力士,凶悍威武,链系宝顶,象征着“八方归一”,增加了整个建筑的雄伟壮观之感。这种以彩色琉璃装饰大殿宝顶的做法,是典型的佛教建筑形式。可见,努尔哈赤利用汉人的琉璃建筑工艺,将多民族文化元素集于一座大殿,使沈阳故宫更具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成为皇家宫殿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

黄瓦窑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二点,是它本身就是东北地方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理说,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东北地区陶瓷业生产自古以来就不发达,陶瓷遗址较少。黄瓦窑作为东北地区保存至今的陶瓷窑址,其在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黄瓦窑曾经为东北地区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沈阳故宫、“盛京三陵”甚至一些著名寺庙等处提供修建、维护的琉璃砖瓦构件,对这些世界遗产的诞生和维护都有决定性意义。

李理认为,黄瓦窑是研究古代存世窑址的最好实证。黄瓦窑有着清晰的窑厂发展历史,至今仍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琉璃砖瓦构件和陶瓷文物遗存,这在我国古代陶瓷窑址研究中也是难得的,在历代官窑窑厂研究中亦属典型。因此,黄瓦窑现在虽已大多残毁,但其窑址研究价值、文物研究价值仍相当重要,值得进一步去重新了解、认识。

“黄瓦窑还填补了明末清初时期陶瓷研究的一处空白。”李理表示,明末清初之际,随着战争扩大,百姓大量逃亡,各地的生产及经济均受到严重破坏。当时,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大型窑厂基本停滞,陶瓷生产受到影响。正在此时期,东北地区的黄瓦窑因后金(清)政权修建宫殿需要而异军突起,一跃走在整个陶瓷业制造的前列。它一方面大量烧造后金(清)宫廷所需的龙砖彩瓦,另一方面烧造宫廷和民间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因此,黄瓦窑制造的产品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当时陶瓷业生产中也占据一定地位,对陶瓷历史研究具有特殊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海城侯氏后人目前正尝试恢复祖传技艺,并与新设备、新技术相结合,准备重新烧制光彩照人的琉璃砖瓦。

责编:杨 旭审核:徐晓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