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南昌县黄马乡冯家村,一阵短暂小雨过后,热浪渐退,天气变得凉爽。廖有水来到一片整齐的稻田中查看水稻长势,这是他每天的固定日程。看到自己今年开荒新种的100亩稻田都已抽穗,他的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了笑意。

今年52岁的廖有水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话语不多,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0多年前,当不少农村人开始抛荒田地到城里打拼时,他却放弃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回到家乡种粮。如今,他种植的水稻面积近6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退役的廖有水在城里跑货物运输,虽然辛苦,但收入不错,一年下来,他攒下了3万元。1995年,当他带着“第一桶金”回到村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村里大片的山地荒着,觉得可惜。于是,他决定响应政府号召,在山上开荒种果树。说干就干,他在开垦出来的山地上种上了桃子、柿子等果树,可由于品种、气候等原因,收成并不好。后来他又尝试种蔬菜、甜瓜和西瓜,虽然收益不错,但是人力成本太高,还经常请不到工人。经过一番调整,廖有水开始一门心思种水稻。

刚开始,廖有水种的水稻面积并不大,后来,他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一丘丘田地被抛荒,田中长满杂草,心里不是滋味。他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撂了土地,农民就没了生存的依靠……”于是,他开始把村民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80亩、120亩、200亩、300亩……他下决心要让这些土地重现生机。

从此,廖有水的作息变得十分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田地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开始购买农机、租用设备,实行机械化作业,还把周边的留守劳动力吸纳过来打工,由此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农村,很多人不愿意种早稻,因为早稻产量低、效益低。而廖有水却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另类”。今年上半年,还没等村干部上门动员村民参与早稻种植,廖有水早已在田里进行翻耕,准备把几百亩地全部种上早稻。廖有水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去做。

和农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廖有水,对养活了一家老小的土地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见不得土地撂荒。“种粮不能保证年年赚,但是不会一直亏。”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务农经”。今年,在廖有水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陆续种上了早稻。

看到一块块抛荒地变回了良田,廖有水了却了心愿,也看到了希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