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主题为“耀世启新 领冠未来”的伊利金领冠珍护菁蕴全球首发暨孕婴世界上市会成功举行。作为金领冠重磅打造的超高端产品,珍护菁蕴以超高[1]含量乳铁蛋白、活性蛋白OPN[2]、专利核苷酸组合* 构建“超强[3]自护组合”,助力婴幼儿保护力全面进阶。孕婴世界董事长江大兵、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与金领冠品牌代言人谢娜,一齐同台发布全新单品金领冠珍护菁蕴,并同时宣布伊利金领冠与孕婴世界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伊利集团奶粉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和产业链共生共赢、与生态圈共建共享,一直以来都是伊利集团经营发展的理念。未来,双方将在营销共创、资源共享、团队共建等各个维度实现深度战略捆绑。孕婴世界董事长江大兵也对这次合作表示出极大的信心,他表示这将是一次双赢的联手,双方未来将共同探索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佳绩。
底“蕴”尽显:超级[1]乳铁蛋白,为保护力加冕
(相关资料图)
此次发布的金领冠珍护菁蕴新品,在配方中足量添加了两大母乳核心营养素——乳铁蛋白与活性蛋白OPN[2],两者都是母乳中重要的免疫活性蛋白。作为“免疫蛋白之王[4]”,乳铁蛋白在初乳蛋白中占比达32%,被誉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可以第一时间抑制外部细菌入侵。即将上市的金领冠珍护菁蕴,其1段乳铁蛋白含量高达470mg/100g,2段、3段的含量也高达410mg/100g、360mg/100g,不仅为宝宝提供了更充足的营养支撑,更结合母乳中乳铁蛋白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科学配比,用“超级[1]乳铁蛋白,为保护力加冕”;而另一珍稀营养成分活性蛋白OPN[2]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有助于增强宝宝肠道屏障保护。除了通过双蛋白强强联合,开启“全身保护力”,珍护菁蕴还添加了明星营养成分专利核苷酸组合*,多维构建宝宝“超强[3]自护组合”,以实现“顶流保护”。
在促进营养吸收与宝宝脑力提升方面,金领冠珍护菁蕴也进行了“定向强化”,例如以高量乳源[5]OPO、α+β创新蛋白组合以及双重益生元组合助力关键营养吸收,以乳脂球膜与燕窝酸[6]“黄金搭档”组合帮助宝宝认知能力提升。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保科主任医师也表示,母乳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像一个交响乐团,需要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奏响婴儿健康成长的乐章。而乳铁蛋白和活性蛋白OPN相互结合,就可以形成复合物,协同促进肠道免疫的功能,奏响“保护力”的乐章。
基于对高品质的匠心追求,金领冠珍护菁蕴臻选新西兰南岛优质牧场作为奶源地,鲜活生牛乳1小时直达工厂、1次成粉保证新鲜品质,是新西兰原装原罐进口、新西兰首批获批的新国标产品。此外,珍护菁蕴的生产基地——伊利大洋洲乳业生产基地(ODL)还获得了新西兰政府官方荣誉授信,通过代表着新西兰国家品质和国际形象的“FernMark银蕨认证”,背靠全球产业资源成就行业品质标杆。
聚焦母乳研究:与亿万妈妈共同守护宝宝健康成长
作为新生代妈妈们的代表,金领冠品牌代言人谢娜在线与网友们分享了自己如何用高品质的金领冠珍护菁蕴制作美味营养辅食的小食谱。在她看来,选择一款保护力满满的宝宝口粮,始终是当下宝爸宝妈最迫切的需求。谈及金领冠珍护菁蕴新品时,这位“快乐宝妈”还表示,“这两年大家都在高度关注健康,珍护菁蕴拥有超强[4]自护组合,是非常打动我的超级[1]配方,相信一定会赢得更多宝爸宝妈的喜欢。”
金领冠能收获“综艺女神”谢娜及“华语LIVE王”张杰这对国民CP的肯定,归根结底是其对金领冠强大的配方科研能力的认可。伊利金领冠自2003年起便率先启动母乳研究工作,建立了中国首个企业级“母乳研究数据库”,凭借21年母乳研究领域的深耕积淀,打造强大的中国专利配方*。截至目前金领冠共获得5大核心配方专利[7]、海外14项专利授权认证[8],并成功将其应用到了系列产品当中。
基于扎实的母乳研究科研优势及严苛的质控水平,金领冠在去年3月成为第一批通过“新国标”注册的婴配粉品牌;同年7月,行业大单品珍护系列通过“新国标”注册;在“新国标”正式实施之前,金领冠提前完成旗下全系列产品“新国标”注册,为行业新周期发展提供了航标。
自“新国标”正式实施,婴配粉进入了全面提速的高品质发展阶段。凭借21年母乳研究积淀及领跑优势,金领冠珍护菁蕴成功构建更贴合中国宝宝营养需求的“超级[1]保护力”配方,实现“出道即C位”。未来,金领冠将继续以科研为核,创新深耕各细分领域,在中国专利配方*加持下不断完善高品质产品矩阵,为婴幼儿提供更多精准、科学的营养选择。
[1]超级/超高:对比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其他产品,金领冠珍护菁蕴添加更高含量
[2]源自乳清蛋白粉
[3]超强自护组合:指乳铁蛋白、OPN、专利核苷酸组合,对比金领冠系列其他产品
[4]刘丹苓,孙建华.乳铁蛋白与婴儿免疫功能[J].国际儿科学杂,2008,35(2):4
[5]源自对乳脂肪结构的模拟
[6]乳脂球膜/燕窝酸:源自乳清蛋白粉
[7] 5项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80013841.3、专利号:ZL201510291739.7、专利号:ZL200810241156.3、专利号:ZL201510300587.2、专利号:ZL201510290842.X
[8]欧洲(10国)发明专利,专利号:EP3266310;澳大利亚发明专利,专利号:AU2016228670;新西兰发明专利,专利号:NZ735399;印度尼西亚发明专利,专利号:IDP000069361; 马来西亚发明专利,专利号:MY186145。
*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80013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