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秋,很多市民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岁岁过中秋,人人送月饼,天天吃月饼,年年剩月饼”,月饼的“过度自由”成为了中秋节节后尴尬又真实的写照。
市民:“甜蜜的负担”
记者调查发现,中秋节后,很多家庭都会剩下一些月饼。作为一种高糖、高油、高热量的食品,很多人不敢敞开吃,往往过完节,月饼就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普通市民处理剩余月饼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最多的情况,就是放在冰箱存起来慢慢吃。
60后市民胡先生表示,家里中秋节当天只吃了两个月饼,还剩20多个没吃,剩余的这些月饼该怎么处理,比较头疼。“年纪大了,这种高糖高油的食物不敢吃那么多,吃俩月饼,血压血糖又要升,有点得不偿失。”所以就放到冰箱里存起来,隔几天吃一个。
厨艺比较好的,会对月饼“二次改造”,例如把月饼切成块跟其他食物一起吃。市民陈女士就把月饼切碎煮粥。“既不浪费,味道也挺不错的。”陈女士说。市民赵先生也有很多“专业”的处理方式:比如把月饼的饼皮跟馅分开,再根据不同的馅制作不同的食物,比如五仁馅配上椰枣,可以做成方便携带的能量棒,切下来的饼皮可切碎放到酸奶水果杯中。
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数据,预计2021年中秋节有34.1%的家庭会吃完月饼,有18%的家庭会剩一点,有34.7%的家庭吃了一部分,有4.9%的家庭会剩很多,有8.3%的家庭基本没吃过。
超市:“不会剩很多”
很多市民可能都发现了,每到节前,大型超市里都在显眼处摆放了各种礼盒包装或者散装的月饼,中秋节一过,再去超市,月饼一夜间全部消失,被其他商品所替代。
市民张先生住在北城齐鲁园小区,离大润发超市、九州超市都非常近,每年他都是在中秋节当天去超市逛逛,都能买到打折的月饼。
“一般这种大超市,过了中午就会打折处理月饼礼盒和散装的月饼,节前几天卖几十、几百的月饼,都会半价或者三折左右的价钱处理,价钱很划算,何乐而不为呢?”张先生表示,“不过大超市也是过节的,一般下午4点左右就会早关门放假了,所以下午去扫货还是要趁早,否则节后撤柜了,想买也买不到了。”
大润发超市刘经理告诉记者:“超市每年的月饼进购都是有计划的,一般不会剩很多。中秋节当天,超市也会采取打折、买一送一等方式将剩余的月饼处理掉。月饼制造商都是按照订单制作,如有少量剩余月饼也会通过打折等措施销售出去。”刘经理表示,如果中秋节当天下班前实在有剩下的,超会通过两种途径处理:一是给员工发福利,让当班的员工拿回家过节;二是根据合同,通过各品牌的促销导购退返经销商。
“我们大润发的月饼都是在中秋节当天处理完的,从不过夜。”刘经理说。
22日,记者走访发现,与大润发情况基本一致,九州、家家悦、振华、东方等大超市的月饼,节后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超市没有了,那些小超市、农贸市场呢?记者在北城一家社区超市发现,散装的月饼正在进行打折处理。中秋节前一个3-4元的散装月饼,节后马上就降到了一个1-2元。算下来,相当于半价促销了。
厂商:再加工做饲料
记者联系了一位月饼厂商的代理王先生,他介绍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归宿”的月饼,处理它们专门有一套固定的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化整为零”——化礼盒月饼为散装月饼,然后出售给农贸市场、农村市集上的商家,低价售卖。因此,农村大集常有贩卖散装月饼的摊点。
月饼还有一个“回收再利用”的渠道,就是集中处理作为家畜饲料。经过几轮处理,如果还有剩余,厂商就会把这些“最后的倔强”统一切割、碾碎,然后卖给养猪、鸡、鱼的养殖户作动物饲料。
沂水县一家食品生产厂家就表示:他们会把最后卖不掉的月饼通过人工捏碎销毁,然后再以几块钱一斤的价格卖给当地的养猪户当饲料。当地一位养猪户跟一家糕点公司已经合作了七年了,每年月饼回收后,他都会以几元一斤的价格买回来,跟其他饲料一起,用于喂养他家的几百头猪。
猪猪们假如会表达,一定会哼哼:“这种处理方法还不错,俺也过中秋了!”
部门:开展食品生产中秋检查
为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着力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日前,兰山区市场监管局针对月饼、肉制品及速冻制品等节日消费量较大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在全区开展生产环节节日食品安全检查行动。
本次重点检查月饼生产企业、小作坊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杜绝“两超一非”、使用不合格原料或回收食品生产食品等违法行为。
本次专项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26人次,检查月饼、肉制品、速冻制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71家,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责令现场或限期改正,随机对4家月饼生产企业10个批次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合格率100%。
此次专项检查,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切实保障节日期间食品安全。
链接:
看“食物银行”
如何处理月饼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中秋节过后会剩余很多月饼,所以有些地方已经成立了一些公益组织,回收这些月饼,这些月饼会分发给一些贫困地区的家庭。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月饼的大改造活动上,如果月饼太多改造不过来,则请捐赠者直接寄往“食物银行”,进入分发程序。
什么是“食物银行”?
2015年,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在浦东塘桥落地了中国首家社区型“食物银行”,既避免了舌尖上的浪费,也惠及了困难户。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这家“食物银行”每天7:30,都会为社区低保户、环卫工人等人群免费发放食物,而正在发放的蔬菜大多来自超市,原本因临期面临被销毁的命运,却在这家“食物银行”找到了新的出路。
如今,上海的“食物银行”已经有100多个循环点,而且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起了庞大的食物信息数据库,确保每一份进入循环利用网络的食物都是安全可靠的。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该项目已经回收募集700余吨食品,并将其分发给全国各地有需要的人群,累计受益人次80余万人次。
同时,海口、厦门等地也纷纷开始试点“食物银行”,把当天没有卖完的食品放在定点站,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