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和江苏全民阅读日。近年来,碎片化、浅层化的阅读颇受“书友”诟病。随着网络阅读的日益普及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怎样在电子时代中寻求适合自身的阅读式生活?

多媒体、共享式阅读呈新景观


(相关资料图)

今天,电子书从界面到翻书体验感日益逼真,打开方式新颖多样:比如画外音在读书,却配以一段游戏视频或甜点制作,再辅以音乐,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颇为流行,网友一边听书一边目不暇接地视觉体验,堪称一心二用;有声阅读软件和读书类直播也能让人边听边做家务。多媒体式读书,看似有效利用了时间,不过究竟是“读书”还是仅仅打发碎片时间,见仁见智。

读书的“反馈”形式悄然改变。曾记得《红楼梦》的批注版引发了纷繁的考证、讨论,现在一打开阅读类网站和软件,不同网友的“批注”历历在目,弹幕也被运用其中。书友们以书评、弹幕为途径同频讨论,形成了参与式读书的生动景观。或许这些参与形态包含“剧透”、减少了翻开书卷的惊喜,网络打分会变成对某些书的先验印象,但毕竟激发着网民积极主动创作传播读书体会,创造出共享式的媒介文化样式——在众声喧哗又妙趣横生的网络分享中,广大读书人体验到了别样趣味,加入口味接近的网上阅读圈层。

阅读出现产业化。“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对绝大部分读书人来说,读书并非功利之事,开卷的宗旨首先是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而当下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网络阅读产业确实成功“掘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所引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文学市场规模389.3亿元,同比实现了8.8%的高速增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92亿。

更多读书人成为写书人——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在网络平台上,有人孜孜不倦“打卡”读书之余,勤奋“日更”输出创作内容,并根据网友建议在线修改,顺势延伸到动漫、音乐、影视和其他周边产品……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正凸显了网络阅读的在线化、共享式特征。

碎片化“速食”成读书“代餐”

技术的发展似乎让一切轻而易举,读书更“轻松”,无需汗牛充栋,只需一件电子设备在手。古人牛角挂书、囊萤映雪;今天,不少人则借助电脑手机熬夜“追”连载小说、漫画更新。

我们承认网络给读书造就的便捷可及、互动友好,但浅阅读带来的注意力分散、碎片化等现状也不容忽视:刚想好好读会电子书,打开手机却被其它信息推送转移目光;面对大部头的图书浅尝辄止,宁可碎片化浏览;没耐心享用丰盛的书本“大餐”,几分钟概括内容的“电子榨菜”成了“代餐”……这些在不知不觉中削弱着读书本应提升的文字表达能力、思辨能力。

坐下来打开书本,手边必备词典和相关书籍解惑……这样有仪式感、有无穷期待的情形,随着网络化阅读的出现,已经十分稀少。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像是“近亲繁殖”,好友群中转发的各种文章、社交平台上的推文,成为阅读的重要来源。

信息茧房式的传递,让阅读失去了原本增进修养、开拓眼界的很大一部分作用。一味沉溺于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把读书从一种长远的自我提升,变为了即期的“消费”和轻浅的“快餐”,消耗了时间,获得了当下的快感,却并没有收获内心的充实,更多只剩下自我固有认知的肯定和强化。

网络时代依然需要深阅读

从曾经的手不释卷,到今天的点击浏览,从阅读纸质书的逐页翻阅,到打开电脑手机的搜索跳转……阅读方式转变带来的利与弊,是难以分割的两方面,需要理性看待,我们既离不开更便捷的读书工具和方式,也不能抛弃深阅读的长期沉淀和优势。

庆幸的是,在“速食文化”屡见不鲜的同时,坚持阅读依然是不少人的习惯。刚出炉的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为90.33%,人均读书16.04本(纸质书和电子书),人均每天阅读时长为85.35分钟,均较上一年有提升。

网络阅读可以产业化,但读书绝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和碎片化的浅阅读不同,深阅读不是随意地接受信息,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地主动汲取知识。网络时代,深阅读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首先,思维和表达都离不开长年累月的深阅读,面对海量信息、适应更新迭代加快的知识,碎片化的阅读缺乏逻辑和归纳,只会更加“迷失”在信息过载中。深阅读还能让人获得文化的润泽,增强文化自信。合理安排时间,选择适合自身的好书和媒介,感受深阅读的宁静、美好,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并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才能让知识成为滋养自身的精神养料。

时间改变的是读书的具象方式,无法改变的是读书人从书籍中了解广阔世界、建构内心世界的强烈信念。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坚持阅读,总能帮我们在开卷有益中增长知识,于含英咀华中汲取健康养分和有益能量。让我们一起阅读吧!

主持人 薛蓓

评论员 张治(实习) 薛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