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对“白酒”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更新。

在新修订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白酒”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如果瓶身上有三种要素,都不能称为白酒:一是含有食品添加剂,二是原料以薯类为主,三是配料中出现食用酒精。

贵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秘书长黄永光认为,“新国标”的实施虽然会让一些企业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极大规范了白酒企业的生产。白酒生产为固态法、液态法、固液结合法,标签标识有相应规定,三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白酒质量也不一样、参差不齐。“如今新国标的实施,生产者必须按照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的固态发酵生产出来的酒才能称为白酒、才能标注白酒。”

黄永光解释,尽管薯类可用于酿酒,但是其物质成分的不同,在酿造的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甲醇等风险,从而不利于健康。此外,用食用酒精勾调的酒,其风味结构和质量体系远远不如传统的固态发酵生产的酒,同样往酒里面添加的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剂,也不属于自然发酵。

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仁怀市是“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拥有着众多白酒生产企业。酱香白酒的生产严格按照固态法酿造,执行1年一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的生产方式,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按照工艺进行,生产的基酒经长期贮存才能为后期酱香酒成品酒勾调奠定基础。

对标“新国标”,这让在仁怀市一家坚守传统制酒技艺的酒企负责人武文健颇具发展信心,在他看来,“新国标”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知道所选购白酒的原料来源、酿造工艺、勾调工艺,提升了消费者对自酒的消费信心,更能促进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次实施的“新国标”中,针对白酒的英文名字也做了统一,为白酒的汉语拼音“BaiJiu”。

“中国白酒逐渐得到国际的认可。”黄永光坦言,以前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交流,白酒的翻译就是酒,所用英文词多为 liquor、Wine等单词,其所涉及到酒的英文名字背后的含义都与中国白酒生产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统一白酒(BaiJiu)的英文名字让国外消费者能从定义、制酒工艺,甚至是酒体风味、口感上了解中国白酒。”(袁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