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位于鄂陕渝三省市交界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新茶村,漫山遍野的茶园飘着清香,采茶人挎竹篮穿梭其中。
59岁的茶农毛光海巧手如梭,指尖如音符般轻盈地在茶枝间跳动,片片嫩芽飞快“流入”腰间茶篓。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说:“同样是围着茶叶转,以前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现在成了乡村振兴领头村。”
早在19世纪,当地人就已开荒种茶,是远近闻名的产茶村。20世纪80年代,全村茶园达到1700多亩。小山村因茶而兴,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温饱村”。然而,随着茶树枯老,炒茶技术落后,新茶村的茶“越来越不值钱”,茶园渐荒,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度占比达49.1%,成为省定重点贫困村。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湖北省十堰军分区对口帮扶新茶村。驻村工作队员连续50多天走村入户,问计脱贫致富经。新茶村开始“老树冒新芽”。
为确保茶叶味道纯正,采摘出的鲜叶必须第一时间杀青。新茶村驻村第一书记曹明垚介绍,经村委会申请、十堰军分区协调资金,全村建起57公里的三条环线,茶农从家门口到田埂,“摩托车一溜烟”直达。
“以前村里都是大锅大灶,炒完菜做完饭,就用来杀青炒茶。”55岁的村民董荣国说,这样制出来的茶叶,颜色不好看,仔细一闻还有油烟味甚至饭菜味。“这怎么能卖出来好价格?”
董荣国说,家里60亩茶园,年产500斤绿茶,每斤价格一直在600元左右,利润上不去。一狠心,他花几万元买回茶叶烘焙机,茶叶卖到了每斤千元。随后,茶农们纷纷买专业炒茶设备。驻村工作队帮扶新建了两个茶叶加工车间。
今年采茶季,董家的茶叶在电商直播销售中颇受欢迎,每斤价格超过2000元,部分精品卖出“天价”。
新理念、新技术带来“新茶事”。老董计划今年再投资30万元,新建光波烘焙厂房,聘请专业师傅,注册茶叶商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预计每斤价格可卖到2500元甚至3000元,一年就能收回投资。”老董信心满满。
上月初,新茶吐芽。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在新茶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5名茶农竞拍村集体210亩茶地的流转权。经过几轮竞价,村民朱其友以4.1万元的价格拿下。成交价是周边村同类地价格的两倍,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新茶事”。
如今,新茶村已有茶园2700多亩,年产茶叶约万斤,人均增收近6000元。新茶村茶品牌擦亮,但是不能只有茶。工作队再出“新招”:错农时、建菇棚,年产香菇60余吨,带动20多户脱贫户和全村170余人就地务工,户均增收1万多元。
乡村振兴工作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巩固住再往前走。曹明垚又找起“新茶事”:简单的种植养殖不能从根本上增收致富,新茶村要走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新茶村党支部书记蔡世明说,一桩桩“新茶事”在新茶村上演:茶园套种桂花、油茶、核桃,打造生态观光园,打造茶叶新品牌;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和旅游公厕正在建设;发展特色民居,美化自然院落,吸引游客前来品茶、体验民宿……
行走在新茶村,一栋栋崭新的特色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周传斌高兴地编起了顺口溜:“入院公路通门前,新式楼房连成片,生态茶园绕山转,不愁吃住不愁穿,村民饮上安全水,入学就医在跟前!”(徐海波 李伟 伍志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