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讯 记者肖楠报道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市积极推进城乡环境整治,高标准建设1座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和8家污水处理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我市坚持推动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改造。将污水处理、垃圾分离、排水等专项规划纳入“十四五”规划。建立市县两级环境基础设施工作体系,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制定城市管理工作方案,明确了“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指导理念,确定了“安全、干净、整洁、有序、美丽”城市管理新目标。实施37个老旧小区、34条背街小巷治理改造,累计投资5.92亿元。改造老旧管网40余公里,修补破损道路20余万平方米,维修更换路灯近4万盏,清掏市政雨污井2000多个,疏通下水管渠200余千米。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设立38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可回收物品收购点,推动“二次分类”向纵深发展。
我市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智慧化互联。以原有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为基础,统筹协调7个县(市)区政府,着力推进“智慧城管”市区一体化建设,完成两级平台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全覆盖,形成全市统一的城市智慧化管理格局。加强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再生水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级平台问题采集队伍规模,实现1个街道配备3名信息采集员,有效确保实施全方位、全时段、全天候巡查采集,切实提升问题采集量和覆盖面。实现对4000个监控点位的共享,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人流密集区。
责任编辑: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