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宋国超在为学生表演皮影戏《猴王戏八戒》。

②大学生们仔细琢磨皮影是如何做的。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杨竞

“来了,马上,等好半天了吧。”打着招呼,一位穿白色短袖、头发花白、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老人走进了辽宁大学博文楼109教室,话音刚落就拿出了驴皮影——美猴王。“这是我创作的《猴王戏八戒》皮影,希望在座的大学生们能喜欢,将复州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位75岁的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宋国超。5月22日,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光影非遗辽宁记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校园巡展”走进辽宁大学,这是10场校园巡展的第一站。

宋国超嘴上说着,手上比划着,不一会儿美猴王和八戒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一块白布、一盏暖灯,一名操影人摆弄着一张张皮影,伴随着鼓乐唱腔,开始一段精彩的表演……这就是一直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有着300年历史的复州皮影戏。咱们复州的皮影戏是我国皮影艺术的重要分支,它吸收了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皮影戏的精华,又融合了复州当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宋国超一脸自豪地介绍道。

宋国超出身皮影世家,到他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传人。从12岁开始,他就跟父亲登台操影,一演就是60多年。在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花红沟屯,宋国超和他的皮影义和班很有名气。现在,宋国超是唯一一位掌握全套复州皮影戏技艺的艺人。吹、拉、唱、打、拿样样精通,而且他还擅长刻影、创作剧本。

戏虽好看,皮影制作却不容易。皮影戏以驴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有同学问驴皮影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宋国超手里拿着一个皮影边比划边讲解。他说,需要先进行选皮,要一岁到一岁半的驴皮,把驴皮泡在生石灰里,3天后捞出来,刷洗干净,撑起来,用圆棍子磨,再晾干、压平——坚韧透明度好的做影人的头部,厚一点的可以刻影人的下身啊、脚啊,还有战马什么的,再将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大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演皮影戏可不是个简单的事,一个完整的戏班要有操影、上影、下影、司鼓、琴师、唱影6组人……”宋国超说。

讲完这些,宋国超和他的皮影班马上在桌子上支起了影窗,操起皮影为大学生表演了皮影戏《猴王戏八戒》。伴随着影窗上的猴王和八戒的打斗画面,幕后响起了抑扬陡转的唱腔,锣鼓、梆子、唢呐、四弦等民乐伴奏更是把表演渲染得声情并茂。

“能坚持演60年皮影,其实就是因为骨子里的热爱。唱皮影的人都是人来疯儿,观众越多越唱得带劲儿,而且喜欢唱大戏,一部传统大戏《杨家将》全唱完得120多个晚上,那叫一个过瘾。”说到这儿,宋国超的眼睛闪着光。

当大学生们问到什么是皮影最难的部分时,宋国超由衷地说:“是传承,传承可太难了。我想把复州皮影戏永久地传承下去,希望你们这些大学生们看了我们的皮影戏,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爱上皮影戏。”说到这儿时,宋国超哽咽了。

现在宋国超的皮影班,能参加演出的老艺人不到9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为了将复州皮影戏传承下去,2014年开始,宋国超每周都要到大连的一些中小学,给孩子们上皮影戏课。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接受这门传统艺术,他特意把一些古老的皮影戏改编成儿童戏,还创作了很多新的皮影戏——《大灰狼与小白兔》《哪吒闹海》《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在宋国超看来,这既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他的使命。

活动现场,大学生们还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复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宋国超记录工作综述片》,通过这个综述片,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皮影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人的匠心。

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宋晓冬说,此次活动采取“推介+展示+展映+交流”的形式,除了辽宁大学,还将走进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多所院校。同宋国超一样,庄河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月琴、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辽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娜等也将到现场,为师生展示自己为之痴守一生的技艺。

责编:闫 尚审核:徐晓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