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清晨,从城区到109国道,一路沿山蜿蜒向上,行驶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京西深处的一个古老山村——军响村。远处的青山绿水、山脚下苍松翠柏、果园的青枝绿叶、枝头上的青涩幼果,这一层层的翠色,将盛夏乡村果园装扮得美不胜收。
对于如今靠着绿水青山增收的村民杨树新来说,以前真的不敢想“生态也是效益”。北青报记者见到杨树新时,他正顶着烈日,在果园中给果树剪枝、给苹果幼果“套袋”,汗水浸透衬衫。“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给果树剪枝,这个技术活我摸索了五六年。剪不好就影响3年的收成。”他爬上两米多高的梯子,根据果树的具体长势修剪。260多亩地果园中的一万多颗苹果树,树上的每个果儿都像他的孩子一样,对于每个“孩子”的生长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斋堂的苹果远近闻名,肉质细脆、酸甜适度、汁液丰富。到收成的日子很多人慕名而来采摘。”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当下园子里的果树已经进入盛果期,较往年可增产一万多斤。
“好日子都是‘精心打理’出来的,就像这果树,如果你上心,肯为它投入,就能结出好果子!”现在的杨树新一心扑在果园中,他说现在正是果子生长最要紧的时候,每天都需要观察长势情况。通过在果园务农,他每天能有80元的工资。在闲暇时,他还在村里企业上夜班,每月再有2000多元的工资,他的收入每年可达4.5万元。
生活在安逸的乡下果园,与生机勃勃的果林为伴,这样的生活让杨树新赶到满足、充实。
杨树新曾是门头沟的一名采矿工人,由于斋堂镇历史上以采煤著称,所以村里世代“靠煤吃饭”,结果越“吃”越穷,越“吃”资源消耗越多,越“吃”环境污染越严重。
“那时候的村里,一刮风就看不到人,都是‘土雾’,一下雨就看不到路,满地都是泥坑。”杨树新告诉北青报记者,只要到煤矿上走一圈,什么都不用干,衣服、鞋就都是黑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粉尘味儿。
2000年,杨树新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曾因产煤而著称的门头沟,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政府下决心关闭全区的小煤矿。守护“两山理论”,打造“绿水青山”,疏解非首都功能。随后的6年,门头沟先后关停了近300个乡镇煤矿、非煤矿山、砂石企业、石灰土窑、煤矸石砖厂和水泥厂。昔日“靠煤吃煤”“靠矿吃矿”的当地人,开始寻思新的发展路径。村民们先是种玉米、杏扁,但由于种玉米效益低,卖不上价,村民收入仍然微薄。那时的杨树新也闲待在家中。
直到2012年,村支书李广华经过和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认为军响村的土地正好处在清水河沿线,且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有自己的“小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苹果。为了能将苹果种植产业做大、做强,村“两委”决定将村民的承包地、自留地收回,由村集体集中经营、管理,再根据收入情况,给村民分红。就这样,村民们开始渐渐尝出了生态致富的甜头。而杨树新也置身其中获得了“第一桶金”,他主动报名给村里运黄土建设果园,杨树新此前运煤闲置已久的东风卡车,终于派上了用场,每天可以运输一百多方的黄土,村里以每方40元的价格支付工资,2个月的时间,他就挣了2万多元。
随着果园建设完成,村里也增加了百余工作岗位,和杨树新一样曾经赋闲在家的村民们,都有了新工作。村里为扩大经营规模,又在村南侧清水河旁种植了200亩的矮化苹果,相比于传统果树,矮化苹果具有产量大、耐储存、利润高的优势,但却不易成活。为保证果苗成活率,军响村还特意聘请了河北廊坊的专家,来教村民矮化苹果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杨树新就从那个时候,起早贪黑学习技术,摸索果树种植技术,围着专家们问问题、求解答,现在已经成了果农中的“专家”。
如今,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栽树、除草、剪枝、浇地、套袋、施肥、看护……村民靠着果园过上了好日子。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特色种植、生态旅游为增长点,真正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村支书李广华说,果园连年丰收,苹果的销路也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今年,村里的苹果将以斋堂镇与电商企业联手打造的“斋堂尚品”为品牌,在京东、淘宝等平台销售。“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苹果,质量要求更高,我们还得‘精心打理’,保质保量。”李广华表示,未来村里的果园内都会安装上摄像头,购买苹果的消费者,可以在销售平台看到果农们的工作流程和苹果的生长情况,放心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