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锹上的红飘带
——记辽宁时代楷模、阜新市彰武治沙群体(上)
(资料图)
彰武治沙群体到科尔沁沙地查看苗木长势。李昊天摄
本报记者侯悦林
盛夏时节,侯贵、李东魁、翟钟龄等人扛着铁锹,拎着水桶,抱着树苗,来到“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这一次,他们专门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行“战前侦察”,查看树木长势。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壮志豪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彰武治沙群体。
草木以其柔韧染绿山河,英雄以其执着重塑家园。治沙人有他们独有的浪漫——在锹把上系根红绸子。红飘带在风中飘舞,如同跃动的火焰,给人以温暖、希望和力量,指引人们向科尔沁沙地深处进军!
治沙英雄集结出征
近代以来,蒙古高原吹来的朔风,裹挟着黄沙,一步步向南压来。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在科尔沁沙地南侵的咽喉要道上,一旦失守,风沙将直入辽河平原,只需一个多小时,就能笼罩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天空。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章古台挂牌成立,新中国科学治沙由此发端。
彰武是我省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最前沿,植树造林早已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集体认同与共同实践。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万亩林海,治沙人植绿不止,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把我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移了13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远眺,新中国第一片人工樟子松林郁郁葱葱,曾经肆无忌惮的流沙早已被牢牢锁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樟子松植根于上百米厚的沙层之上,大漠林海奇观吸引42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300余人次前来参观考察。
章古台镇宏丰村是个“沙口”上的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村民们一代接着一代造林,堵住了“沙口”,守住了家园,把村庄变成森林覆盖率达64.6%的沙上绿洲、漠上花园。
严苛的自然环境与坚韧顽强的地域性格,让这片热土英雄辈出。在彰武治沙群体中,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如同沙漠上的“沙打旺”,风沙愈猛,枝叶愈茂、抓地愈牢,不惧烈日、不畏风雨,与风沙死磕到底。侠骨柔情的巾帼英雄如同草原上怒放的格桑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贫瘠的大漠开出绚丽之花。
每天天不亮,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就起了床,在林子里忙个不停。这一忙,就是22年。当年,他赶着毛驴车,带着全部家当,在大漠深处盖了三间简易房。一个人,一把锹,栽下20多万株树木,把寸草不生的沙丘变成草木葱茏的绿洲。与此同时,国有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揣着干粮,背着水壶,开始每天例行的巡山。这一走,就是36年。一个人巡逻,一个人挑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喂马。当青丝变白发,当皱纹如刀刻斧凿般爬满脸庞,李东魁“坚决把林子看好”的初心始终未变。
从高空俯瞰,阿尔乡镇如一只拳头,深深嵌进科尔沁腹地。阿尔乡镇党委书记李志丹是沙乡有名的“治沙女将”,她主持开发的“智慧沙乡可视化平台”,运用AI视频分析技术全天候监测火情灾情,让护林防火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沙地所首任所长刘斌、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都留下了埋骨林海、永远当个护林员的遗嘱。
李东魁把一腔热忱都给了山林,独独亏欠了家人。因为赶上防火紧要期,连独生女儿的婚礼都没能参加。如今,他的女儿李明明已是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她组建“青年护林突击队”,建设光伏发电站和养殖小区,接过父辈的接力棒,肩负起治沙用沙的重任。
62年前,刚出校门的屈志林背着行李来到大德镇林业站,一干就是40年。退休后也不闲着,年年在自家菜园里育树苗,可是一棵也不卖,全部无偿送给镇林业站和乡亲们。如今,他的儿子屈利平接过父亲的班,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刘斌的重孙女刘莹成为家族的“林四代”,这位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讲师站在太爷爷墓前,和学员们一起举起右手,发出向科尔沁进军的铿锵誓言。
科学治沙勇探新路
“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还难。”这句在大漠广为流传的话,反映出防沙治沙最现实的困境:自然条件严酷,造林难度几何级数增加,光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必须讲究科学。
在沙地所章古台实验基地,土地被划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格子里栽着各种乔灌木、果树和牧草,科研人员从早到晚守在格子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搞林业研究打不了快拳,得有股子韧劲。无数科研人员看着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从大学毕业干到退休,然后把珍贵的数据交给继任者。”沙地所所长于国庆动情地说。
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推广奖……沙地所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用心血凝结而成。
科学治沙在彰武发芽破土,并在全国开花结果。这里开创樟子松引种治沙先河,樟子松成为“三北”防护林核心树种,栽种面积达1500万亩;这里走出8500余名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里建成我省首个碳中和林,探索把林草资源变为“绿色银行”的新路。
治沙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代代传承的绿色梦想早已镌刻在大漠丰碑之上,汇入滚滚发展的历史长河。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几代治沙人在长期实践中淬炼出来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锤炼干部过硬作风的不竭源泉、绿色转型发展的宝贵财富。2019年9月,阜新市彰武治沙学校对外开放。首任校长翟钟龄走马上任后,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在学校讲坛上、村屯广场上、厂矿车间里,声情并茂地讲述治沙人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把彰武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传至四方。讲着讲着,他也成了治沙群体的一员。
在游人如织的德力格尔草原风景区,一座19.52米高的硕大铁锹造型雕塑巍然屹立,锹把上的红飘带迎风飘舞,猎猎作响。无数治沙人在这里集结,向科尔沁深处进发……
责编:闫 尚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