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留住珍贵记忆

省档案馆启动“三线建设”档案收集工作


(资料图)

省档案馆三线史料收集专班正在为甘肃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范明伟、安凤玲夫妇录制口述史料。省档案馆供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近日,省档案馆三线史料收集专班从甘肃省满载而归,这是省档案馆研究确定我省三线建设史料收集任务后的首次正式征集活动。此次征集,收集到三线建设时期辽宁支援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相关档案资料983件(册),采集口述史料20人次,这些档案资料为建立与丰富我省三线建设档案史料专题数据库开了个好头。

“三线专班”赴西北下西南收集史料

“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无论是当地的档案部门、当年援建的企业,还是参加三线建设的当事人,都觉得辽宁收集三线建设档案史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部长张晓风说。

早在2019年,省档案馆就曾到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地征集辽宁支援三线档案史料。此后,他们又到四川、贵州等地进行三线口述史料专项采集。每到一处,经常听到辽宁乡音,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成为共同的话题。

所谓“三线建设”是指按照上世纪60年代我国确定的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从1964年起在我国中西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科技、工业和交通及基本设施建设。数以万计的辽宁儿女在时代号召下,奔向祖国西北西南,援建包建不同类型的工厂100多个,输送各类人员近10万名,设备4100多台,不仅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也为后世留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省档案馆在与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省市档案馆同行交流时,迫切地感到随着三线建设者们年事越来越高,为后世留下三线精神的一代人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三线建设口述史料的抢救性采集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而档案工作者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人选。

为此,省档案馆成立了三线史料收集专班,目前已经抽调征集部、编研部、整理部等部门人员进入,与时间赛跑,将反映三线精神的珍贵档案史料留存下去的工作正在省档案馆全面有序展开。

仅在兰州一地就获取珍贵档案120多件

“老家来人了!”“真没想到家乡还有人记得我们!”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范明伟、安凤玲夫妇拉着省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手激动不已。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李思慧、陈亭宇参加了甘肃省的三线史料收集工作,来到了遥远的祖国大西北,最令她们惊讶的是接待人员的那一口亲切的辽宁乡音。几番接触下来才知道,他们或是当年三线建设者的孩子,或是在三线建设者孩子群中长大的本地人。50多年前来到大西北的辽宁三线建设者,不仅带来先进设备、技术和生产经营方式,还一并带来了富有辽宁特色的日常生活和交流方式,如今这些已经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在天水市博物馆征集史料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领一行人走过一段阶梯,木制阶梯的每一级台阶上都印有一行字,那里清晰地写着“1966年7月,辽宁沈阳低压开关厂迁往天水,建设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1966年9月,沈阳风动工具厂和风动工具研究所一并迁往天水,后更名为天水风动工具厂和风动工具研究所”“1967年5月,沈阳第一机床厂迁往天水,后更名为天水星火机床厂”……天水人民以这种隆重而又富有情感的方式纪念着当年三线建设者为当地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然而,逐一查阅时间跨度十余年的档案,对于收集小组来说是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为此他们研究不少办法,其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选择精准的档案目录检索词。

此前,他们选取的“三线”一词,收集到的史料非常有限。通过具体查档,他们注意到了当时对于三线建设还有很多提法,如“后方”“迁建”“搬迁”“支援”等。通过这种方法,他们仅在兰州市档案馆就获取了珍贵史料120多件。

与辽宁的三线建设者交流,录制口述史料,陈亭宇经常感受到肩上责任之重。

此前,陈亭宇通过电话与天水长城控制电器厂老职工邓常伦建立了联系,本来计划好的录制口述史料的行程一再推迟。这次前往甘肃再联系上邓常伦时,邓常伦因为两次摔倒双腿骨折,已然行动不便。接通邓常伦女儿电话那天,邓常伦正准备去医院复查。几经辗转后,省档案馆顺利录制到了口述史料,邓常伦还捐赠了包括个人获得的荣誉证书、陪他从沈阳到天水的皮箱等实物档案共35件。

当然,相比与时间赛跑,让辽宁三线建设者的突出贡献变成精神财富在家乡传扬下去是收集小组更重要的任务。

省档案馆三线史料收集专班为甘肃省劳动模范杨宝贵精心录制了口述档案。杨宝贵本是沈阳中捷友谊厂职工,到兰州援建兰州高压阀门厂。当年杨宝贵还未结婚,女友李玉华听说杨宝贵要参加三线建设,毅然随行,一同在兰州安下了家。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些煤矿受到影响发生灾情,急需关键设备“止逆阀”。时间紧,要求48小时交货;任务重,一次需要设备100台。眼看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杨宝贵大胆进行革新,通过技术改造,采用摇臂钻加工“止逆阀”,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让每个“止逆阀”加工时间缩短到20分钟。经过技术改造,这个本来不可能完成的生产任务,兰州高压阀门厂36小时就全部完成,提前装车发货。此后,杨宝贵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获得了“钻头大王”的荣誉称号。从杨宝贵身上,人们又看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那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生产任务的豪情与气魄。

责编:徐 硕审核:徐晓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