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啸在沈阳“九君子”曾使用的相机前为观众进行讲解。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吴 丹 文并摄
台前娓娓道来,台下久久为功。6月27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终评名单揭晓,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韩啸、山西博物院姚香等10人获得“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称号。
该活动于2022年8月启动,全国27个省(区市)文博单位和相关机构共申报649人。今年6月25日至27日,在苏州博物馆的终评现场,入围的33名讲解员激情演绎,声情并茂地阐释文化遗产价值,展现了新时代文化遗产讲解员的风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韩啸以“一台相机背后的《真相》”为展示题材,讲述以巩天民为首的九人爱国小组用生命按动快门,搜集日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略战争罪证的历史史实。他用规范的仪态、全情的表达、严谨的内容、洪亮的声音获得专家评委的肯定和现场观众的支持,摘得桂冠。
6月28日上午,刚刚从苏州比赛现场风尘仆仆返沈的韩啸如往常一样戴上麦克风,整理好白衬衫,喝口水清清喉咙,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展馆。站在重要馆藏文物——“刘仲明用相机”前,他的目光清澈而坚定,用清亮的嗓音为在场观众进行讲解。
韩啸比赛中所讲述的文物故事就从这台相机展开。虽然它看似普通且已残旧不全、带着斑驳锈迹,但当年九位爱国人士就是用它拍摄了一张张日军侵华的铁证,最终令国联作出“九一八事变是侵略事件”的首次国际认定。
得知国联调查团将到中国东北调查日军侵华行径,沈阳“九君子”决定抱必死之心去搜集罪证。这台相机成为他们最得力的“助手”。当时日伪严密布防,九人小组每次取证都是险象环生。最危险的一次当数去拍摄关东军司令部门口的公告。在夜色的掩护下,毕天民爬上对面商铺的房顶。他屏气凝神,静待太阳升起。天亮了,但毕天民依然不敢按快门,唯恐被哨兵听见。一辆汽车恰巧经过司令部门口,毕天民借助汽车发动机的嘈杂声,迅速按下快门。经历了一次次的冒险,九人小组最终拍到日军侵华直接证据多达300件。这台相机功不可没。
“先吃透史实、先打动自己,才能感染他人,用真情实感把观众带入历史图景,达到润人心田的效果。”韩啸说。在“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推介活动备战期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精心选择文物本体,力求从文化遗产资源中挖掘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沈阳“九君子”的故事本身就极具内在张力,情节曲折,扣人心弦。韩啸和身后的团队在撰写文稿期间,请教相关专家,反复核证史实。以相机为线索切入,从最初的3分钟讲解扩充到7分多钟的成品,几易其稿,而且首次向公众披露了“九君子”将包裹了真相的“蓝布包”辗转交给调查团的部分细节:“1932年4月21日,国联调查团抵达沈阳,住进日军事先安排好的大和旅馆,其所到之处都被布控了便衣宪兵和特务。这种情况下,谁能把这本《真相》送到调查团手上呢?巩天民等人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调查团团长李顿的好友——法库基督教教区牧师倪斐德,将材料转交给调查团。”国联认为九人小组递交的这份《真相》最符合“国际证据标准”,其原始性、实证性、系统性、法理性独一无二,因此将其作为重要证据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予以体现。
韩啸将这台相机的1∶1复制品带到了终评现场,“九君子”照片、日军罪证、国联报告书等资料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打造了一个沉浸式讲解场景。在场评委表示,似有观看《国宝档案》的现场感、即视感。
作为全国首批“最美文化遗产讲解员”和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韩啸表示将继续以“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为己任,深挖红色文物故事时代价值,创新红色故事讲述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文化遗产讲解服务品质,更好地激活文化遗产教育功能。
责编:徐 硕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