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鸡蛋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动物性蛋白食品,也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然而,不少消费者在购买鸡蛋时,常常会发现部分鸡蛋蛋壳上存在一些浅褐色斑点,这让人对其品质和食用安全产生疑虑。那么,鸡蛋蛋壳上的这些斑点到底是什么?本期《健康小喇叭》就来聊聊鸡蛋为什么长暗斑,如何区分“斑点”好坏,教你如何保存鸡蛋,远离“坏蛋”。


【资料图】

长暗斑的鸡蛋。广西云-广西日报实习生 方彩琪 摄

鸡蛋为什么会长暗斑?

其实,暗斑蛋只是蛋壳膜薄造成的微量水分渗入蛋壳大气孔或蛋壳裂纹处,不影响内部质量。

暗斑普遍存在于粉壳、褐壳以及绿壳等蛋鸡品种中。产蛋后期的母鸡,个体面临淘汰,整体状况并不是很好,蛋壳质量差,暗斑蛋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另外,产蛋初期或高产期暗斑相对较小,而在产蛋后期的暗斑大小相对较大。

暗斑蛋与无暗斑蛋没有品质的差异,只是外观不佳影响消费者的感官,可以正常食用。

如何辨别“斑点”好坏?

鸡蛋里的“斑点”,分“良性”和“危险”。

打开鸡蛋,蛋黄上若有个小红点(血斑),或小白块(肉斑),别慌,这可能是母鸡下蛋时的“小意外”:血斑是排卵时蹭了点血,肉斑是输卵管掉了点“小皮屑”,挖掉“斑点”,鸡蛋照样能吃。

如果鸡蛋壳上的“斑点”摸着粗糙、鼓起来,可能是母鸡下蛋时“走神了”,蛋壳形成时混了点灰尘或羽毛,属于“小失误”,剥开看看,蛋液清澈就没事。

但是!请注意,如果蛋里有绿点点、灰毛毛,蛋液还浑浊发臭,那是“霉菌军团”入侵了,堪比食物界的“烂苹果”,一口都别碰!

四招远离“坏蛋”

一是看蛋壳,新鲜蛋有“光泽感”

一般情况下,新鲜蛋蛋壳干净、有一层薄薄的白霜(像蒙了层细纱),颜色均匀不发乌,拿起来对着光看,蛋壳透亮无霉点。而坏蛋蛋壳发灰、发暗,甚至有绿色或白色的霉斑,或沾着黏液(像出汗一样),说明可能发霉变质了。

二是摸手感,新鲜蛋“沉甸甸”

一般情况下,新鲜蛋掂起来有分量,蛋壳粗糙但不粘手,轻轻敲一下,声音清脆不发闷。而坏蛋掂着轻飘飘(水分流失了),蛋壳滑溜溜(可能被水洗过,保护层没了),或粘手发黏(已经坏了)。

三是摇一摇,新鲜蛋“静悄悄”

一般情况下,新鲜蛋摇的时候几乎没声音,蛋黄蛋清紧实,晃不动。而坏蛋摇起来“咣当咣当”响,像里面有水在晃,说明蛋清变稀、蛋黄散了,十有八九是坏了。

四是泡一泡,新鲜蛋“沉底站”

找个碗倒清水,把鸡蛋放进去,若是新鲜蛋会稳稳沉在水底,甚至能立起来(越新鲜站得越直)。而坏蛋则会浮在水面或半沉半浮(坏掉的蛋会产生气体,就像在吹小气球,所以会浮起来)。

鸡蛋到底怎么吃才科学?视频来源:央视一套

鸡蛋的正确存放方法

1.尽量存放在冰箱

蛋的变质速度跟温度有很大关系,低温有助抑制微生物活性,减少蛋内水分蒸发,延长保质期。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储存周期:

2℃~5℃条件下冷藏,最好在40天内吃完;

冬季室温下储存,尽量在15天内吃完;

夏季室温下储存,尽量在10天内吃完。

2.存前不要清洗

鸡蛋壳外面有一层“白霜”,既能防止细菌进入鸡蛋内,又能保持蛋液的鲜嫩。

用水将鸡蛋冲洗后,“白霜”脱落,会造成细菌侵入、水分蒸发,加速鸡蛋变质。烹调前,可先冲洗再下锅。

3.带“屎”要擦掉

表面粘着“屎”的鸡蛋往往附着大量细菌,还粘着大量的禽类粪便、黏液、血渍等污物。

在储存过程中,部分致病微生物可能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部,引发变质,因此其保质期往往更短。买回家后,先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掉表面的“屎”等污物,再放进冷藏室中独立的盒子内,以免交叉感染。

总之,鸡蛋壳上出现斑点并不意味着鸡蛋不能食用。我们可以根据鸡蛋的外观、气味和口感来判断鸡蛋是否新鲜或安全。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