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当前,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破解了难题,凝聚了民心。然而,也有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个别调研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成了“半拉子”工程,陷入“烂尾”境地。对这种倾向、苗头,须提高警惕、有效防范。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说到底是为了解决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清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堵点”。如果下基层、进一线时热热闹闹,回来后却迟迟不见“后半篇文章”或“文章”做得松垮潦草,就是形式主义,就会损了威信、寒了民心、误了发展。

调研“烂尾”,大概有几种表现:一是“调而不研”,脚步虽到了现场,脑子却不肯出场,徒有“跑来跑去”,缺了“思来想去”。二是“研而无策”,满足于停留在发现问题、罗列问题层面,把“问题导向”变成了“倒向问题”,搞起了“问题秀”。三是“策而不优”,虽也针对问题做了分析、给了建议,却“勺子没对准锅”,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种种“烂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观念不正、作风不硬、能力不强。有的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差事、一次过关,以应付心态敷衍糊弄,忙于报告行文,不思百姓期盼;有的不触及实际问题,不敢动真碰硬,作风虚浮,徒有其“势”,无有其“实”;有的本领欠缺,困于“问题泥淖”“数字迷宫”“材料围城”,拿不出实招、硬招、新招。

不发现问题则“盲”,不解决问题则“空”。防止调研“过程”变成“过场”,就不能光看调研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报告的字数有多少、写得有多“好”,关键是看有没有把“问题清单”变成“整改清单”“成效清单”,关键是看群众有没有获得感。奔着问题去,奔着有“效”去,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拿不出实招不罢休、见不到实效不言胜,如此有始有终、善作善成,定能贯通真知与行动,连接起党心与民心,把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发扬光大。

责编:李 莹审核:徐晓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