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养一头牛logo


(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公众号@认养一头牛

1月12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证监会官网获悉,监管部门披露了对认养一头牛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反馈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万字反馈意见中,监管部门提出了48个连环问题,直指生牛乳来源、食品安全、对赌协议等焦点,并要求认养一头牛进行进一步补充说明。

一、监管部门48问,关注奶源等核心问题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这份反馈意见超过一万四千字,监管部门提出了连环48问,其中部分问题在该公司首次披露招股书时已有端倪。

对于不少消费者而言,认养一头牛的出圈,与其广告宣发语密切相关:“我们的奶牛养得好,吃进口优质牧草,喝380米地下深井水,每天伙食费80块,还要给奶牛听音乐,做SPA和药浴,这样产出来的奶更好。”

但随着该公司首次披露招股书,其“奶源问题”浮出水面后开始饱受外界争议。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度该公司纯牛奶总产量23366吨,全部为外协产量;2020年度该公司纯牛奶总产量74041吨,其中自有产量仅为6047吨,尚不足十分之一。

对此监管部门也在反馈意见中要求该公司补充说明联营牧场以及其他合作奶源具体情况、具体合作方式、与发行人及发行人股东是否存在关联关系,补充说明发行人对联营牧场以及其他合作奶源的管理方式、交易可追溯性、合作稳定性、结算方式及比例。

监管部门同时要求说明发行人外协加工必要性及合理性,与发行人及其董监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以及外协加工是否涉及关键工序或关键技术,发行人对外协厂商是否存在依赖性。

针对该公司提到的自有牧场,该反馈意见也要求补充说明自有牧场基本情况、具体位置、占地面积、养殖方式、饲料来源、饲料耗用量和养殖数量的比例关系,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种类、养殖数量等详细情况、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

对于上述监管部门提出的核心问题,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认养一头牛进行核实,截至发稿时电话无人接听。

二、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值

作为互联网第一牛奶品牌,认养一头牛的网红之路与其在营销上的大手笔不无关系。

按照公开数据,相较于境内上市乳企,认养一头牛的乳制品业务经营规模已超过多家区域性上市乳企,规模仅次于伊利股份、光明乳业、新乳业及三元股份。

招股书披露,该公司销售费用率高于行业平均值,其2021年的销售费用率为18.82%,横向比较,伊利股份、光明乳业、新乳业、三元股份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46%、12.50%、13.91%、15.45%。

然而比起在营销上的大手笔,认养一头牛在研发上可谓“精打细算”。报告期内(2019年至2021年)认养一头牛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0.04%、0.27%。

对此,监管部门也指出:认养一头牛报告期内存在大额营销推广费,要求公司补充披露推广费用涉及的平台、店铺及具体的支付对象,支付对象是否涉及非平台方,如有,具体说明情况。

同时还要求该公司说明各推广的主要内容和合同主要条款,推广效果,按月度列示各平台推广费用,与收入规模是否匹配;说明发行人是否存在利用营销推广费用体外资金循环、虚增利润的情况,营销推广费用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在其招股书中,认养一头牛也直言,能否及时抓住销售模式的变革方向与转变趋势,灵活调整符合市场偏好的营销策略以顺应变革,是企业未来能否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若公司在后续发展中不能及时顺应行业趋势变革而错过发展窗口期,或者公司管理能力无法适应业务模式的快速演变,将会对公司业绩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监管要求说明“认养奶牛模式”是否涉传销

公开资料显示,认养一头牛创建了认养奶牛模式。此外,发行人前期通过“开始吧”推出“牧场共建人”活动,通过“美好的店”推出“联合牧场主”活动,进行奶卡业务推广。

在这份反馈意见中,监管部门要求认养一头牛补充披露认养奶牛相关业务模式的具体情况,客户获取、业务开拓是否涉及传销;同时说明上述相关模式或活动是否属于“以代养殖、租养殖、联合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是否涉及非法集资或非法公开发行业务,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此外,在食品安全方面,反馈意见要求认养一头牛补充披露发行人在奶牛养殖、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物流运输、产品销售等各环节采取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措施是否切实有效执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认养一头牛曾存在多份对赌及特殊权利条款的协议。因此监管部门要求该公司说明:各股东与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的对赌协议或类似安排是否已真实、彻底解除,是否存在相关股东与发行人及其实际控制人其他形式的利益安排,是否存在相关效力恢复条款,相关条款或安排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或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是否存在股权权属清晰等风险、纠纷或潜在纠纷。

“认养一头牛的发展可以说分为两部分,初创时期这个公司以代工为主,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到了第二个阶段,这家公司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并加以整改优化,未来应该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加入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

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