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合肥市教育局公开《合肥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若干举措》文件,其中提出在中小学逐步推动设立“无书面作业日”,杜绝“放养式”和“不出汗”的体育课,设立全市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等16条举措。相关举措以小切口解决真问题,促进全市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资料图)

减轻学业负担,推动设立“无书面作业日”

文件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16条措施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实际需求与可及可感。合肥将逐步推动设立“无书面作业日”,即“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家庭作业日”,引导学生以万物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课余时间多和大自然接触,到社会场馆中学习实践。

各科作业由班主任统筹后方可发布,严禁超过规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编制“基础+实践+弹性”学期作业库,引导教师布置有效作业、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制定作业管理负面清单,保障学生休息与自主发展空间,激发学生乐学善学。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校要加强辅导和综合性帮扶,注重作业完成指导。

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中心”课堂形态,不得超学段、超进度学习。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强化情境创设与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内生学习动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开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配套课程体系。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学情的精准诊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送、课堂成效的动态评估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落实五育并举,杜绝“不出汗”的体育课

德育铸魂、智育启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励志,“十六条措施”中不仅针对智育提出要求,也让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有了明确“落点”。

文件要求,各校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爱的生长”专题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知行合一、情理交融。强化责任启蒙,引导学生从分担家务、服务班级、社会公益做起,逐步深化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担当意识。

学校每年春季、秋季分别举办1次全员参与的体育节或运动会。每节体育课包含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不少于2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放养式”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美育和劳动方面,学校建好至少1个高水平艺术团,1个艺术展示平台,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以班级为单位的艺术展演,大力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经典诵读、艺术实践工作坊、书画等面向人人的群体性艺术项目。中小学每周要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校内或校外劳动时间,1-4年级以校园劳动、家务劳动为主,5-6年级和中学生可逐步走向社会,开展校外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守护身心健康,坚持“三个100%”核心目标

文件特别提到要坚持“三个100%”核心目标,即100%学生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00%新生建立心理档案、100%重点学生家校沟通全覆盖。同时,设立全市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为有需要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对困境、留守、遭遇欺凌和家暴、家庭变故等学生,专班提供创伤干预、跟踪关爱。

学校要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落实每年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实践教育;鼓励精神科医师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指导员(副校长),每学年组织2批心理教师到医疗机构跟岗研修;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和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提高青少年就医咨询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为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可按学段开发系统化、阶梯式的家长学校课程,每学年进行不少于4次8课时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施深度家访,详细建立家访档案和“一人一策”支持方案,动态记录学生成长状况、家庭环境、教育诉求及潜在风险。开好互动型家长会,以鼓励和建设性沟通为主,分析学生的动态成长情况,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建议。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谢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