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每逢佳节吃月饼——年年过中秋,年年剩月饼,那些没有卖出去的月饼去了哪里呢?这是不少消费者的疑问,也是食品监管部门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月饼回收再加工现象减少,月饼行业从生产销售售后环节趋于回归健康理性。

月饼作为节庆食品,虽然保质期长一般为30-90天,但因为市场上可替代的食品逐渐增多,使得月饼在节后变得无人问津。但中秋年年有,很多厂商动起了“今年月饼不愁卖,卖不出去来年见”的歪心思。

针对这一现象,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指出,月饼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禁“回收再加工”行为,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月饼经营单位要规范进货查验、仓贮管理、标签标识、自查报告等管理要求。商场超市溯源监管,根据销售台账追踪每一块月饼去了哪。

早在2013年,上海就推出了“月饼回收上报制度”,经销商卖不掉的月饼无论过期与否,都必须向监管部门上报,在退货之前还要做好月饼销形工作。2016年,北京市食药监局要求全市月饼生产企业坚决杜绝修改生产日期行为,主动向社会公开回收月饼处置情况,主动采取集中统一销毁措施,并于2017年实行“节令食品日报制度”,自月饼生产之日起,生产企业每日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销售去向、退货量、销毁量等信息,掌握月饼生产、销售、退货及回收处置情况。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月饼的回收方式逐步走上正轨,趋于多样化。其中包括“化整为零”,礼盒拆掉,单独售卖;“返厂退货”,商超销售不掉退给厂家;“外售转内销”,月饼制造商将月饼卖给自己企业的员工;“降价销售”,商超低价销售,厂家低价批发小商贩流向集市售卖等等。

而对于那些临期或过期月饼,卖给饲料厂当牲畜饲料使用也是一个好选择。根据我国法律对回收食品、过期食品的处理规定,厂家对回收月饼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制作成猪、鸡、鸭等动物的饲料或直接销毁。

虽然“月饼回收”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又现“早产月饼”问题。近日,贵州一家名为“大西园月饼”月饼品牌因其“生产日期早产”问题而登上了微博热搜。“早产月饼是这行业里不算秘密的秘密,也不是我们厂非要这么做,很多都是批发商要求的。”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月饼企业员工表示。

对此,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示消费者,应从正规渠道购买月饼,尽量选择大品牌,拒绝三无产品。(石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