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夕,互联网平台“知乎”为优质用户定制了低糖月饼礼盒,但不少用户食用后出现腹泻情况。知乎表示,月饼符合食品行业相关质量标准,可能是其中的麦芽糖醇导致部分人群身体不适。
麦芽糖醇是无糖食品中常见的代糖,比蔗糖产生的能量更低,因此广受年轻人的青睐。但它为什么会引发腹泻、代糖制作的低糖食品还能放心食用吗?长江日报记者就此请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代喆。
“好吃的糖”竟有这么多种
爱吃糖,被铭刻在人类基因中。
代喆分析,食用碳水化合物后,在肠道内分解为葡萄糖,吸收入血,为人类身体提供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则转化为脂肪,成为身体的“储备”,这对缺乏稳定食物来源的远古人类来说,非常宝贵。因此,当摄入糖后,人的大脑会开始分泌多巴胺,令人心情愉悦,从而继续摄取糖、增加脂肪储备。
远古人类主要摄取复合糖类物质较多,大多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但是现代人摄取的结构更简单、更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更多,包括:精米、白面等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水果、蜂蜜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中存在的果糖;从甘蔗中提取出来的蔗糖;牛奶中含有的乳糖等。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各类代糖,逐渐称为食品行业常用的甜味添加剂。比如: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代糖,如罗汉果糖和甜叶菊糖;部分天然存在、部分人工合成的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等;纯人工合成的安赛蜜、阿斯巴甜等。
按规定使用,代糖也很安全
仅需加入少许代糖,就能得到与蔗糖、果糖类似的甜度,但产生的能量更低。对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控制脂肪储备的现代人来说,使用代糖制作的“无糖食品”是更合适的选择。
在超市,有专门的无糖食品专柜,销售添加代糖的零食和饮料;在蛋糕店,一些糕点改用代糖制作;在一些奶茶店里,还能选择用代糖制作饮品。
“不论买饮料还是买零食,我都首选无糖或低糖食品。一直认为这类食品更健康,没想到竟也会引发腹泻、留下隐患。”市民刘女士说。
对于这类疑问,知乎回应道: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
“这个可能性存在。”代喆分析,麦芽糖是糖醇,和其他糖醇类一样,少量食用对血糖基本没有影响,但不适宜大量食用,一般建议短时间内食用量在100克以下,食用较多就可能造成腹泻。
他表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添加代糖,是符合食品安全的。但体质敏感的人应当注意控制摄入量。
这些“隐藏糖”大户,也要少吃
为了减少摄入糖,人类研究出代糖。但从专业角度看,吃多代糖也对健康有影响。
无糖食品也不能“敞开吃喝”。吃多代糖,可能会胀气或腹泻;使用代糖制作的食品还会令人误认为“不会长胖”,结果大量食用,反而增加了食物摄入量,留下长胖的隐患。
无糖食品还可能令人更“迷恋”糖。大脑习惯了高浓度甜味剂的刺激,会让人想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
另外也有文献认为,吃无糖食品同样会影响胰岛素和激素分泌,还会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患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无论是‘糖’还是代糖,都不宜多吃。”代喆提醒,低糖月饼、低糖零食、低糖饮料之类的代糖食物,不能因为它“不含糖”就岔开吃喝。
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食物,也要注意控制摄入量。比如谷物麦片,面包,小吃,饮料,酸奶和其他乳制品,饼干,调味料和酱汁,干果和其他水果加工零食以及甜点等,都是充满“隐藏糖”的大户,这些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水平高,易于造成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异常和肥胖。
代喆建议,从饮食选择上来说,最好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宝塔,均衡分配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类,尽量减少加工类食品的摄入,“这才是健康的王道”。